
以木銜馬口而秣。圍城以此僞裝有蓄積。《文選·顔延之<陽給事诔>》:“卒無半菽,馬實拑秣。” 呂向 注:“以木橫口中,不使食,曰拑秣也。”參見“ 拑馬 ”。
“拑秣”是一個古代軍事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指用木棍橫塞于馬口中限制其進食,同時僞裝出糧草充足的假象。該策略常用于被圍困的城池中,通過控制馬匹的飼料消耗,向敵軍展示己方仍有充足儲備,以達到迷惑對手的目的。
曆史出處
源自《文選·顔延之<陽給事诔>》:“卒無半菽,馬實拑秣。”呂向注解說:“以木橫口中,不使食,曰拑秣也。”說明當時士兵食物匮乏(“半菽”指半菜半糧的粗食),卻通過限制馬匹進食來制造假象。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戰争中的守城戰術,屬于心理戰範疇。通過人為控制牲畜進食量,既節約資源,又避免暴露物資短缺的困境,從而拖延敵軍進攻時間。
關聯詞彙
現代引申
該詞現已罕見使用,但在文學或曆史研究中,可用來形容通過表象掩蓋實際困境的策略性行為。
拑秣(讀音:qín mò)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詩經》中,具有特定的意義。下面将對拑秣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拑秣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禾部。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意義,禾部表示與農業相關的意義。此外,拑秣共有8個筆畫。
拑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詩經·豳風·七月》一詩中:“載秣適場,言觀其光。”該詩描繪了農民在七月時,駕車前往田地進行耕種的場景。其中“載秣適場”一句中的“秣”即是指拑秣,表示了農民們在運送農作物飼料過程中的勞動。
拑秣的繁體字為「搴莫」。
根據古代漢字的變遷,拑秣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由于限制信息,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個使用了拑秣的例句:
在農忙的時候,父親會每天早早地離家出發,拑秣到田地裡去。
以拑秣為基礎,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拑秣適場、拑秣運糧、拑秣勞作。
與拑秣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運糧、搴莫、扛饷。
與拑秣意義相反的詞語有:舒適、閑散、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