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稱的意思、矯稱的詳細解釋
矯稱的解釋
詐稱。《東觀漢記·鮑永傳》:“時有稱侍中止傳舍者,太守 趙興 欲出謁, 永 以不宜出……後數日,詔書下捕,果矯稱使者。”《後漢書·桓譚傳》:“今諸巧慧小才伎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焉可不抑遠之哉?”
詞語分解
- 矯的解釋 矯 (矯) ǎ 糾正,把彎曲的弄直:矯正。矯形。矯治。矯世(矯正世俗)。矯情(故意違反常态,表示與衆不同)。矯枉過正。 假托:矯命。矯诏。矯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奪百姓的財物)。 強壯,勇武:矯健。矯捷。
- 稱的解釋 稱 (稱) ē 量輕重:稱量(俷 )。 叫,叫做:自稱。稱呼。稱帝。稱臣。稱兄道弟。 名號:名稱。簡稱。稱號。稱謂。職稱。 說:聲稱。稱快。稱病。稱便。 贊揚:稱道。稱許。稱頌。稱贊。 舉:稱兵。稱觞
網絡擴展解釋
“矯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o chēng,其核心含義為詐稱、假托名義,具體指通過掩飾真實身份或捏造事實來欺騙他人。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字義拆解
- “矯”:本義為“糾正”(如“矯正”),但在“矯稱”中引申為“假托、僞造”。
- “稱”:指“宣稱、聲稱”。
- 合義:通過虛假宣稱或僞造名義達到欺騙目的,例如冒充他人身份或編造事實。
2.曆史用例與語境
- 古代典籍
- 《東觀漢記·鮑永傳》記載有人假稱“侍中”身份,最終被識破為“矯稱使者”。
- 《後漢書》提到“矯稱谶記”,指利用預言書欺騙君主。
- 這些用例均體現“以假亂真”的意圖。
3.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詐稱、僞稱、假托、冒稱。
- 反義詞:坦言、實稱。
- 關聯詞:矯诏(假托皇帝命令)、矯情(故意掩飾真實情感)。
4.現代應用
- 常見場景:如冒充公職人員行騙、僞造文件或頭銜、商業欺詐等。
- 法律意義:可能涉及“詐騙罪”或“招搖撞騙罪”,需承擔法律責任。
5.權威解釋差異
- 部分詞典(如漢典)僅簡釋為“詐稱”,而查字典等則補充了行為動機(欺騙、蒙蔽)。古籍用例進一步佐證其欺騙性本質。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或法律案例,可參考《東觀漢記》《後漢書》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矯稱
矯稱是一個動詞,表示改正或改變稱謂。矯指糾正、改正,稱指稱謂、名字。所以矯稱的意思是糾正或改變人的稱謂。
拆分部首和筆畫
矯稱的部首是矢,共包含12個筆畫。
來源
矯稱是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早期出現在《莊子·庚桑楚》一文中。它的意義和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
繁體
矯稱的繁體字為「矯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矯稱的寫法有時會略有變化。例如,在《莊子》中,矯稱被寫成「矯阆舄」,其中的「阆」是指取悅、迎合,「舄」是指足部鞋履,意為迎合乘輿的稱號。
例句
他原本被稱作總統,但他矯稱自己為大師。
組詞
矯正、矯情、稱謂、名號。
近義詞
改谥、更名、改名。
反義詞
堅守、守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