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容;寬恕。《後漢書·張敏傳》:“夫死生之決,宜從上下,猶天之四時,有生有殺。若開相容恕,著為定法者,則是故設姦萌,生長罪隙。”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據情理難容恕,論所為忒狠毒,忍不住我怒氣夯胸脯。”《二刻拍案驚奇》卷七:“然如此鄙事,不知大人何以知而問及?殊深惶愧!隻得實陳,伏乞大人容恕!”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 信陵君 :希望你看在弟兄骨肉的情分上,把我的過錯一概容恕。”
“容恕”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容”和“恕”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容
指包容、容納,強調以寬大的胸懷接受他人或事物的不足。例如“海納百川”中的“納”即體現包容之意。
恕
指寬恕、體諒,源自儒家思想中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換位思考,對他人的過失予以諒解。
合義:綜合兩者,“容恕”指以寬容的态度對待他人的錯誤或冒犯,包含包容和寬恕兩層境界。它不僅是行為上的忍讓,更需内心的理解和共情。
使用場景:
近義詞:寬宥、包容、海涵。
反義詞:苛責、計較、睚眦必報。
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其情感色彩(如是否含被動忍讓的貶義)。現代使用中,多含褒義,體現高尚情操。
容恕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宀”和“心”,總共有10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由宀部表示“宀床”的本義,心部表示“心意”的引申義演變而來。
繁體字的容恕為“寬恕”,也是由宀和心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相比于現代的書寫習慣,古代容恕的寫法更加繁瑣,而且字形也有一些變化。但是,古代與現代的容恕在意義上是相似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容恕的例句:
1. 我們應該學會容恕他人的過錯,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2. 隻有通過容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内心的和諧。
容恕這個詞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1. 容忍:表示接受或忍受他人的過錯或不足。
2. 包容:表示接納和寬容他人的不同觀點或行為。
3. 寬恕:和容恕的意思相同,表示對他人過錯的寬容和原諒。
與容恕意義相反的詞語是報複,表示對他人的惡意行為做出回應,以類似的方式對其進行傷害。
總結起來,容恕是一種包容和寬容的态度,表示對他人過錯的原諒和接納。它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關系的重要基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