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壞;倒塌。《文選·傅亮<為宋公至洛陽谒五陵表>》:“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鐘簴空列。” 李周翰 注:“隳頓,廢壞也。”
“隳頓”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ī dùn,屬于書面用語,主要用于描述事物毀壞、倒塌的狀态。其核心含義與“廢壞”相近。
詞義與用法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文選·傅亮<為宋公至洛陽谒五陵表>》:“山川無改,城闕為墟,宮廟隳頓,鐘簴空列。”李周翰注:“隳頓,廢壞也。”。此句通過對比山川的恒常與建築的頹敗,凸顯曆史變遷的滄桑感。
語言特點
“隳”本意為毀壞(如“隳突”指破壞沖撞),“頓”有停滞、倒塌之意,二字組合強化了“徹底損毀”的意象。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具體用例或相關詞彙,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漢語詞典。
隳頓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隹和屯,總共包含11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指物體破碎、崩塌的樣子。
隳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隹和屯兩個字形組合而成。在繁體中,隳頓的寫法仍然是隳頓。
隳頓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那座老舊的建築物在風雨中隳頓了。
2. 戰争的炮火使城牆隳頓不堪。
隳頓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為新的詞語,例如:
1. 隳頓不堪:形容物體因受到外力而破碎、崩塌的狀态。
2. 隳頓殘破:形容物體被毀壞得很嚴重、隻剩下殘破的狀況。
與隳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頹敗、崩潰、破碎。
與隳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完整、穩固、堅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