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曠日持久。《戰國策·燕策三》:“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漢 桓寬 《鹽鐵論·相刺》:“今儒者釋耒耜而學不驗之語,曠日彌久而無益於理。”亦作“ 曠日離久 ”。《韓非子·說難》:“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争而不罪。” 陳奇猷 集釋引舊注:“離猶經也,謂所經久遠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引作“曠日彌久”。
“曠日彌久”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時間拖延得很久,強調耗費時日過長。其中“曠”意為荒廢、耽擱,“彌”表示更加、持續,整體形容某事持續的時間遠超預期。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戰國策·趙策三》:“太子丹曰:‘太傅這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此句通過燕太子丹之口,表達對耗時過長的計策的擔憂。
3. 用法特點
4. 近義詞與擴展
常見近義詞包括“曠日持久”“經年累月”。例如漢代桓寬《鹽鐵論·相刺》中:“曠日彌久而無益于理”,即用此詞批評儒者空談誤事。
5. 其他形式
繁體寫法為“曠日彌久”,英文可譯為“drag on for a long time”。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戰國策》《鹽鐵論》原文或權威詞典。
“曠日彌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時間長久、久遠,形容事情進行或持續的時間特别長。
成語“曠日彌久”由兩個部首組成:日(rì)和弓(gōng)。它總共有15個筆畫,其中日部為4畫,弓部為11畫。
成語“曠日彌久”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書·韓廉傳》。此成語描繪的是一種時間的感覺,隱喻事情未能如期完成而拖延很久。
繁體字形:“曠日彌久。”在繁體中,“曠”和“彌”分别替代了簡體中的“曠”和“彌”。
在古代寫法中,成語“曠日彌久”或許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1. 這個項目已經在進行中曠日彌久,我們需要加快進度。
2. 他在醫院等待診斷結果的期間,感覺時間過得曠日彌久。
3. 這次讨論會持續了好幾個小時,讓人覺得曠日彌久。
組詞:曠日持久、曠日漫漫、耗時已久。
近義詞:拖延、冗長、漫長。
反義詞:迅速,短暫,立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