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称的意思、矫称的详细解释
矫称的解释
诈称。《东观汉记·鲍永传》:“时有称侍中止传舍者,太守 赵兴 欲出謁, 永 以不宜出……后数日,詔书下捕,果矫称使者。”《后汉书·桓谭传》:“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讖记,以欺惑贪邪,詿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
词语分解
- 矫的解释 矫 (矯) ǎ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枉过正。 假托: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强壮,勇武:矫健。矫捷。
- 称的解释 称 (稱) ē 量轻重:称量(俷 )。 叫,叫做:自称。称呼。称帝。称臣。称兄道弟。 名号:名称。简称。称号。称谓。职称。 说:声称。称快。称病。称便。 赞扬:称道。称许。称颂。称赞。 举:称兵。称觞
网络扩展解释
“矫称”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ǎo chēng,其核心含义为诈称、假托名义,具体指通过掩饰真实身份或捏造事实来欺骗他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 字义拆解
- “矫”:本义为“纠正”(如“矫正”),但在“矫称”中引申为“假托、伪造”。
- “称”:指“宣称、声称”。
- 合义:通过虚假宣称或伪造名义达到欺骗目的,例如冒充他人身份或编造事实。
2.历史用例与语境
- 古代典籍
- 《东观汉记·鲍永传》记载有人假称“侍中”身份,最终被识破为“矫称使者”。
- 《后汉书》提到“矫称谶记”,指利用预言书欺骗君主。
- 这些用例均体现“以假乱真”的意图。
3.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诈称、伪称、假托、冒称。
- 反义词:坦言、实称。
- 关联词:矫诏(假托皇帝命令)、矫情(故意掩饰真实情感)。
4.现代应用
- 常见场景:如冒充公职人员行骗、伪造文件或头衔、商业欺诈等。
- 法律意义:可能涉及“诈骗罪”或“招摇撞骗罪”,需承担法律责任。
5.权威解释差异
- 部分词典(如汉典)仅简释为“诈称”,而查字典等则补充了行为动机(欺骗、蒙蔽)。古籍用例进一步佐证其欺骗性本质。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或法律案例,可参考《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矫称
矫称是一个动词,表示改正或改变称谓。矫指纠正、改正,称指称谓、名字。所以矫称的意思是纠正或改变人的称谓。
拆分部首和笔画
矫称的部首是矢,共包含12个笔画。
来源
矫称是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早期出现在《庄子·庚桑楚》一文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使用。
繁体
矫称的繁体字为「矯稱」。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矫称的写法有时会略有变化。例如,在《庄子》中,矫称被写成「矫阆舄」,其中的「阆」是指取悦、迎合,「舄」是指足部鞋履,意为迎合乘舆的称号。
例句
他原本被称作总统,但他矫称自己为大师。
组词
矫正、矫情、称谓、名号。
近义词
改谥、更名、改名。
反义词
坚守、守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