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久難治的病。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曲糵》:“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壽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殫述。”
“宿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讀音:sù gù
字面解釋:
在語言使用中,“宿痼”常被引申為長期形成的、難以改變的壞習慣或惡劣個性。例如:“他性格中的自私已成宿痼,難以糾正。”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天工開物》等文獻。
宿痼(suǐ g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長期滋養積澱的毛病或惡習。
它的部首拆分是宀(寶蓋)和病(疾病),共計16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周易·離卦》:“乾道變而委室,至矣乾元矣,是以君子以宿學習稼穑。”意為天道轉變,推托至室内,進入到天地始創的狀态。後來引申為修身養性、培養人才的含義。
宿痼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的寫法。
在古時候,宿痼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廣韻·山部》中出現的寫法為:“赀,通粢。宿痼肺,朌策粻羊。”
下面是一些使用宿痼的例句:
1. 他的宿痼是懶惰,無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2. 這個國家的宿痼是腐敗,需要采取措施治理。
宿痼的一些組詞包括:
1. 宿痼疾:長期積澱的疾病。
2. 宿痼難改:指久深難除的惡習或毛病。
與宿痼相關的近義詞有:
1. 宿疾:同樣指長期積澱的疾病。
2. 積習:指長期養成的習慣或毛病。
宿痼的反義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但可以使用“改正”或“克服”等詞語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