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撷子髻的意思、撷子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撷子髻的解釋

晉 時流行的婦女發髻名。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七:“ 晉 時,婦人結髮者,既成,以繒急束其環,名曰擷子髻。始自宮中,天下翕然化之也。”《晉書·五行志上》《宋書·五行志一》作“擷子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撷子髻是晉代流行的婦女發髻樣式,其核心特征與曆史背景如下:

  1. 起源與流行時間
    該發髻始于晉惠帝元康年間(291-300年),最初由宮中女性首創,後逐漸在民間普及,形成全國性潮流。

  2. 結構與命名
    婦女将頭發盤結成髻後,用絲織品(缯)緊緊束住發環,形成獨特造型。“撷”字本義為“采摘”或“兜起”,可能暗指束發動作或形态特征。部分文獻中亦寫作“缬子髻”或“撷子紒”。

  3. 文獻記載
    幹寶《搜神記》卷七、《晉書·五行志》及《宋書·五行志》均記錄了這種發式的傳播過程,稱其“天下翕然化之”,可見當時影響力。

  4. 文化意義
    作為宮廷時尚向民間擴散的典型案例,撷子髻反映了晉代社會審美的演變,以及上層文化對大衆生活的引導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撷子髻:詞義

《撷子髻》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婦女束發的一種發型。它是在古代女性發髻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而得來的,造型優雅而别緻。

拆分部首和筆畫

《撷子髻》的部首是髟,并且它一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撷子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婦女的發髻發展到了非常複雜的程度,一些發型設計師開始嘗試改良發髻,以突出女性的美麗特點。最終,他們創造了這個叫作《撷子髻》的發型。

繁體

《撷子髻》的繁體字為「擷子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撷子髻》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撷孨髻」。

例句

她将長發盤成了一個精緻的撷子髻。

組詞

發髻、髻飾、髻環、髻花、髻繩

近義詞

發髻、發藝

反義詞

散發、披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