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諸侯臣下的喪事及荒年。《周禮·天官·大宰》:“三曰喪荒之式。” 鄭玄 注:“荒,兇年也。” 賈公彥 疏:“喪謂若諸侯諸臣之喪,含襚、贈奠,賻賵之類。”
“喪荒”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指諸侯、臣下的喪事及災荒年份。其中“喪”特指與貴族階層相關的喪葬禮儀,“荒”則指農業歉收的兇年。
文獻出處
源自《周禮·天官·大宰》:“三曰喪荒之式。”此句意為國家需制定應對喪事與災年的制度規範。
曆史注釋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典章制度中,體現國家對重大事件(如貴族喪葬、自然災害)的財政支出管理。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先秦禮制或曆史文獻時可能涉及。其結構可拆解為“喪(sāng)”與“荒(huāng)”兩字的本義組合。
以上内容綜合了《周禮》原文及曆代注疏,具體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辭典進一步考證。
喪荒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喪失、荒疏的意思。它可以形容事物無精打采、衰敗凋零的狀态,也可以用來指代農作物豐收敗落不好。
喪荒由兩個部首組成:喪首部和荒邊部。喪的拆分部首是一,荒的拆分部首是艹。
喪的筆畫數為4,荒的筆畫數為8。
喪的來源是古代的字形,表示喪失;荒的來源是農作物不收成的狀态。喪荒的字形相對保持了較為穩定,沒有出現繁體字的變化。
在古時候,喪荒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變化。
1. 他失去了工作和家庭的支持,陷入了一片喪荒之中。
2. 這片土地經曆了多年的幹旱,一片喪荒景象。
喪失、荒涼、荒廢、荒蕪、荒漠、荒原、荒山、農荒
頹廢、蕭條、荒蕪、冷落
繁榮、興盛、富饒、豐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