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根的樹,其上部枝幹連生在一起。舊時視為祥瑞。《後漢書·安帝紀》:“﹝ 元初 ﹞三年春正月甲戌…… 東平陸 上言木連理。” 宋 曾鞏 《<金石錄>跋尾·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 翕 嘗令 澠池 ,治 崤嶔 之道,有黃龍、白鹿之瑞。其後治 武都 ,又有嘉禾、甘露、木連理之祥。皆圖畫其像,刻石在側。”
“木連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不同根的兩棵樹,其枝幹在上部自然連生在一起的現象。古代将此視為祥瑞之兆,象征自然和諧與吉兆,常見于史書記載,如《後漢書·安帝紀》提到“東平陸上言木連理”,宋代曾鞏的《金石錄》也記載相關事例。
比喻意義
主要比喻夫妻感情深厚或親密無間的關系,強調彼此扶持、形影不離的狀态。例如“連理枝”常被用來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在地願為連理枝”。
使用場景
文化背景
該詞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感應”思想,認為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德行相關。例如《白虎通·封禅》提到“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将祥瑞與君主德行聯繫。
總結來看,“木連理”兼具自然現象與人文象征的雙重屬性,既反映古代對自然奇觀的觀察,也承載着對美好關系的期許。
《木連理》是指将木材通過制作、裝配等技術方法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結構的工藝或者技術。此技術原本用于建造房屋、制作家具等領域,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通過木連理,可以實現木材的穩固固定,增加美觀以及提高耐用性。
《木連理》的拆分部首是木,在《木連理》中木部作為整體既含義也是讀音的一部分。關于漢字的筆畫,《木連理》總共有9個筆畫。
《木連理》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源于漢字的演變和使用。雖然沒有具體的來源起源,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建築和木工技術中,人們利用對木材的連接和固定,創造出更堅固和美觀的結構。
《木連理》的繁體字為「木連理」。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今有所不同。對于《木連理》這個詞,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不過具體的古代寫法在現代資料中暫無準确記載。
1. 他利用木連理的技術制作出一張原木餐桌,十分别緻。
2. 這座古老的寺廟保存完好,建築采用了精細的木連理工藝。
3. 這個木連理的花架結實耐用,正好用來擺放盆栽植物。
組詞:木工、木制、木材、木構、連理術。
近義詞:木相連、木互相連接。
反義詞:木分離、木分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