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院的意思、谏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院的解釋

(1).禦史台的别稱。 唐 劉禹錫 《送國子令狐博士赴興元觐省》詩:“相門才子 高陽 族,學者清資五品官。諫院過時榮棣萼, 謝 庭歸去蹋芝蘭。”按, 令狐博士 指 令狐楚 ,嘗為 河南 尹兼禦史大夫。 開成 元年四月,檢校左仆射、 興元 尹。

(2).谏官官署。 宋 初由門下省析置,以分隸門下、中書的左右谏議大夫、司谏、正言為谏官。 宋 司馬光 有《諫院題名記》《文獻通考·職官四》:“ 明道 初, 陳執中 為諫官,屢請置院,於是以門下省為諫院。”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生離》:“小弟舊自理官,召居諫院,避人焚草,儘懷匡主之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院”是宋代設立的專門谏官機構,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字面含義
    “谏”指直言規勸,“院”指官署機構,合稱即專職谏言的官署。

  2. 雙重指代

    • 狹義:宋代獨立設置的谏官機構(主要含義)
    • 廣義:唐代至宋初禦史台的别稱(次要含義)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淵源
    唐代谏官隸屬門下省,作為宰相的輔助機構,如左/右補阙、拾遺等職。

  2. 宋代變革

    • 宋初:沿唐制但分置左右谏議大夫、司谏、正言等職。
    •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正式設谏院,鑄造官印,規定谏官不得兼任其他職務。
    • 明道年間:陳執中奏請将門下省改為獨立谏院。

三、職能與結構

  1. 核心職能

    • 搜集朝政建議與民間輿論
    • 規勸皇帝決策失誤(如提到“糾正皇帝錯誤”)
    • 監督百官施政(與禦史台合稱“台谏”)
  2. 官職設置
    | 官職 | 人數 | 職責 | |------------|------|--------------| | 谏議大夫 | 左右各1人 | 總領谏院事務 | | 司谏/正言 | 各2人 | 專職谏诤 |

四、曆史意義

  1. 制度創新
    宋代谏院脫離宰相管轄,改由皇帝直接任命,強化中央集權。

  2. 文獻佐證
    司馬光《谏院題名記》記載谏官名錄,成為研究宋代監察制度的重要史料。

  3. 評價争議
    部分學者認為其“台谏合一”削弱了制約皇權的作用(專業分析),但仍是宋代政治生态的關鍵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院的意思

谏院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曆史上官府中負責提出忠言逆耳的書院。谏院的主要職責是向皇帝或其他高官上奏,批評當政者的錯誤,以期改善政府的決策和行為。

谏院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jiàn):由讠(yán)和言(yán)組成,是聲部旁。
院(yuàn):由阝(fù)和完(wán)組成,是部首。

谏院的來源

谏院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僚體制,較為出名的谏院為明朝的内閣。谏院可以說是一種反映了時代背景和政治制度的詞語。

谏院的繁體

谏院的繁體字為諫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谏和院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含義相似,它們的基本形态變化較少。

谏院的例句

1. 谏院的建立為朝廷提供了有效的批評反饋途徑。

2. 大臣們在谏院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政府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谏院的組詞

谏院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

1. 谏官:負責在谏院中提出反對意見的官員。

2. 谏獵:指官員們争相上谏的狀态。

3. 谏風:指國家政治風氣中官員提出忠言的倡導。

谏院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勸谏、規勸、建議

反義詞:谄谀、縱容、迎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