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佃戶居住的村莊。《中國歌謠資料·農人忙》:“打下場,要分糧,主家派人到客莊。先提頭,後分糧,又要利債狠如狼。”
“客莊”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與地域特色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素拆分與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從構詞法看,“客”指外來者或旅居者,“莊”指聚居地或經營場所,組合後形成兩種主要釋義:
曆史經濟概念
指古代專為客商提供食宿、貨物存儲的場所,常見于交通樞紐或商貿重鎮。此類場所兼具驿站與貨棧功能,例如明清時期運河沿岸的“糧客莊”專營糧食中轉(《中國古代商業詞典》,商務印書館,2019)。
族群聚居形态
特指客家人聚居的村落,常見于閩粵贛交界地區及東南亞華人社區。這類莊落保留着客家方言與圍屋建築,如台灣桃園“龍潭客莊”仍完整保存半月池、宗祠等文化符號(《客家文化地理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在台灣地區具有法定定義。依據《客家基本法》,經官方認證的客家人口超過1/3的鄉鎮市區,可列為“客莊文化重點發展區”,截至2024年全台已有70個此類區域(台灣客家委員會官網政策白皮書)。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未單獨收錄該詞條,其釋義需結合專業領域詞典及學術文獻進行綜合考辨。
“客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字面構成
由“客”(外來人)和“莊”(村莊)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外來人聚居的村莊”。
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中國歌謠資料》或方言研究文獻(來源:、6、9)。
輩流敝車羸馬鼻中隔伯倫七輩搽粉鏟球赤罽楚館秦樓促滅大錯鞑鞑裡大統曆的那斷離飛掣複道浮堦負耒龜手古稀海沸山搖含經堂蘅臯荷橐持籌鹄眄咭咭刮刮警犭金觞鞙鞙卷罵纚屬溜光罄淨龍物鉚接明火執杖木人内舍旁死霸平字攓性啟邑七輿大夫曲蓋容妝擅構商聲身外之物手緊水碼頭熟寐書童司文唐巾外祀慰問品相籃小農小汙下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