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荊國的意思、荊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荊國的解釋

[Chu State] 即楚國。

荊國有餘。——《墨子·公輸》

荊國之為政。——《呂氏春秋·察今》

詳細解釋

(1). 春秋 時 楚國 的舊稱。《墨子·兼愛下》:“昔 荊靈王 好小要,當 靈王 之身, 荊國 之士飯不踰乎一。” 唐 陳子昂 《觀荊玉篇》:“勿信玉工言,徒悲 荊國 人。”

(2). 漢 初侯國名。《漢書·地理志上》:“ 會稽郡 , 秦 置。 高帝 六年為 荊國 ,十二年更名 吳 。”參見“ 荊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荊國是古代中國曆史文獻中對特定地域或政權的稱謂,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義:

  1. 周代諸侯國别稱

    荊國最早指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楚國”的别稱。《春秋》中常以“荊”代稱楚國,如《春秋·莊公十年》記載“荊敗蔡師于莘”,此處“荊”即指楚國。此稱謂源于楚地盛産荊條(一種灌木),故以物産代指地域。

  2. 秦漢時期行政區劃

    秦統一後推行郡縣制,設立“荊郡”,漢初改稱“荊國”,轄境包括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史記·高祖本紀》提到“分楚地為荊、楚二國”,表明荊國曾是漢代重要的封國,後因諸侯叛亂被廢除。

  3. 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在古典文學中,“荊國”常作為南方蠻夷之地的代稱,承載文化邊界意義。如《呂氏春秋·察今》中“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以荊國比喻固守舊制的政權,體現中原文化對楚地的差異化認知。

網絡擴展解釋

“荊國”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 春秋時期楚國的别稱

    • 先秦文獻中,“荊國”多指楚國,如《墨子·公輸》提到“荊國有餘”,《呂氏春秋·察今》也有相關記載。楚國因境内多荊山而得名,故以“荊”代稱。
    • 例證:唐代陳子昂《觀荊玉篇》中“徒悲荊國人”,即指楚國人。
  2. 西漢初期的諸侯國

    •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劉賈為荊王,建立荊國,轄淮河以東53縣,包括東陽郡、鄣郡、吳郡等地。該政權僅存5年,于公元前196年被英布攻滅。
    • 曆史沿革:荊國滅亡後,漢高祖改封劉濞為吳王,原屬地後屬吳國及江都國。考古發現如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為研究荊國提供了實物依據。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政權更疊或地理範圍,可參考《漢書·地理志》及漢代諸侯國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碧香碧漪漪罷士持刺當仁得主釘子二尺半珥貂二情放象放賬豐範輔助工資浮蹤浪迹臯雞庚癸官鑪錢鼓辭悍辟寒穴紅綸洄闇蕙路焦棗解疑金爵進谒進衆迥超籍戎窭困控連連譜貍德裂眦凜然正氣留儲禮遺蠻查面沙明轍缗綸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囊漏儲中貧富不均扲掑漆姑生就侍婢失機實實在在飾虛熟田宿夜然諾陶師天馬香莼鮮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