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行仁道的方法與途徑。語本《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邢昺 疏:“方猶道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身進達,而先立達他人,又能近取譬於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於人,己所不欲,弗施於人,可謂仁道也。” 漢 劉桢 《遂志賦》:“伊天6*皇之樹葉,必結根於仁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仁方漢語 快速查詢。
“仁方”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概念,其核心含義與施行仁道的方法和途徑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仁方”指施行仁道的具體方法,強調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實現仁愛。其核心思想來源于《論語·雍也》中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一理念主張以自身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同理心去理解和幫助他人。
漢代劉桢在《遂志賦》中曾用“必結根於仁方”比喻以仁道為根基的處世準則,說明這一概念在古代文學中的延伸使用。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論語》原典、古代注疏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相關篇章及漢典等工具書。
《仁方》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包含了意思和特點。它的含義是指具有仁愛之心并且樂于助人的人,也可以指行為聖潔、具有慈悲和寬容心的人。
《仁方》詞的第一個字“仁”是由亻(人)和二(兩點)兩個部首組成,全詞共有4個筆畫。第二個字“方”是以方為部首,全詞共有4個筆畫。
仁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有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其中的“君子”即可理解為仁方的意思,它尊重道義,注重品德和仁愛的行為。
《仁方》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仁方」。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仁方這個詞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沒有太大的改變。
1. 他始終以仁方之心對待每一個人。
2. 作為一名教師,他時刻保持着仁方的态度,關心學生的成長。
仁方的相關詞彙有:仁義、方正、仁愛、仁者、仁德。
仁方的近義詞包括:仁慈、仁愛、寬容、善良。
仁方的反義詞包括:冷酷、無情、殘忍、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