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方的意思、仁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方的解釋

施行仁道的方法與途徑。語本《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邢昺 疏:“方猶道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身進達,而先立達他人,又能近取譬於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於人,己所不欲,弗施於人,可謂仁道也。” 漢 劉桢 《遂志賦》:“伊天6*皇之樹葉,必結根於仁方。”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仁方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學角度考察,“仁方”一詞在主流權威詞典中未見獨立收錄。該詞屬于較為生僻或特定語境下的組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法和古典文獻角度進行解析:

一、字源拆解與基礎釋義

  1. “仁”的本義

    指儒家核心思想“仁愛”,《說文解字》釋為“親也”,《漢語大詞典》引《論語·顔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核心内涵包括:

    • 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懷(《孟子·離婁下》:“仁者愛人”)
    • 恻隱之心(《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2. “方”的引申義

    在複合詞中常表“方法”“準則”,《漢語大詞典》引《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注:“方,道也”,具體可指:

    • 行為規範(《詩經·大雅·皇矣》:“萬邦之方”)
    • 技術體系(如“醫方”“藥方”)

二、複合詞“仁方”的語境化解讀

根據構詞邏輯與文獻用例,“仁方”可能指向兩類含義:

  1. 道德實踐方法論

    見于儒家典籍的延伸闡釋,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仁”需通過具體行為實現(“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此時“仁方”可解為“踐行仁道的準則”,如:

    《禮記·儒行》載“力行以待取”,鄭玄注:“力行仁方也”

  2. 中醫術語的特殊用法

    在中醫古籍中偶見以“仁”通“人”,如《黃帝内經·素問》王冰注:“仁,猶人也”。故“仁方”或為“人方”的異寫,指針對人體病症的處方(區别于獸方),如:

    《千金要方·序例》:“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三、現代使用建議

因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收錄,使用時需明确語境并标注來源。學術寫作中建議采用更通用的“仁術”(《孟子·梁惠王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或“仁道”替代。


權威參考文獻(按文獻重要性排序):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中華書局
  4. 《黃帝内經素問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
  5. 《千金要方校釋》,[唐]孫思邈,人民衛生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仁方”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概念,其核心含義與施行仁道的方法和途徑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仁方”指施行仁道的具體方法,強調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實現仁愛。其核心思想來源于《論語·雍也》中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一理念主張以自身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同理心去理解和幫助他人。

二、字義分解

  1. 仁:指儒家核心道德“仁愛”,包含友愛、互助、同理心等内涵,如“仁政”“仁人志士”等用法。
  2. 方:此處意為方法、途徑或準則,如《論語》邢昺注疏所言“方猶道也”。

三、擴展解釋

四、應用示例

漢代劉桢在《遂志賦》中曾用“必結根於仁方”比喻以仁道為根基的處世準則,說明這一概念在古代文學中的延伸使用。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論語》原典、古代注疏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相關篇章及漢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隘庳奧壁頒贈陂海鞭呼辯麗鼈甲避竈不由得地征多肉植物铎槊藩扞封鎖線官養蓇葖鴻仁呴俞徽祖駕鶴賤伎積翠池劫争積閥汲古閣本矜大金剛老兒當進展炯迹極區絹子絶境孔融枯腸連逮料物龍鳳呈祥亂政買山居冒訽拈花微笑潘天壽偏施嫔娥取酬單老删潤山水詩山謡生傳攝像擡舉逃暑飲吞聲忍氣完強五情遐齡香水混堂顯煥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