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mb]∶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墓所在地
(2) [cemetery]∶供埋葬或建墳墓的地方
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墓所在地。《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蒯公 的公子 蒯敬共 與豪戶 查 家争墳地疆界,嚷駡了一場。”《新華月報》1950年第3期:“沒收地主土地及征收富農出租土地時,墳地及墳地上之樹木一律保護不動。”
墳地,指專門用于埋葬逝者遺體的土地區域,是喪葬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墳地(fén dì)指埋葬死人的地方,多指集中安葬的場所,常帶有墳頭或墓碑作為标記。該詞強調土地的喪葬功能屬性,區别于普通荒地或耕地。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宗族紐帶象征
傳統墳地多按家族劃分,體現血緣宗法制度。如《禮記·檀弓》載“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反映“入土為安”的倫理觀。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風水文化載體
古代稱“陰宅”,選址講究“龍脈”“砂水”格局。《葬書》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形成擇地營葬的堪輿理論體系。
來源:郭璞《葬書》,收錄于《四庫全書·子部》。
來源:《國務院殡葬管理條例》第五章。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墳地”指埋葬死人的地方,即墳墓集中所在的土地區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
指用于安葬逝者的土地,通常包括單個或多個墳墓。例如《警世通言》提到“争墳地疆界”,說明墳地具有明确的邊界屬性。
近義詞:
墓地、茔地(“茔”讀作 yíng,與“墳地”同義,見的“茔地”解釋),以及“墳場”等。
傳統習俗:
在風水學中,墳地選址被認為影響家族運勢。例如“看龍、察砂”等口訣,涉及地形、水流等因素。
法律與政策:
如提到,1950年我國曾規定“沒收地主土地時,墳地及樹木需保護”,反映其社會管理意義。
“墳地”既是安葬逝者的場所,也承載傳統文化和社會規範。如需了解風水口訣等延伸内容,可參考相關文獻。
奧屋敗醬倍屣辯給避退撥雲見日布饒琛闆弛絶持容沖真出條子打滑黨援蛋清道蓺大慝繁費仿辦棍蠹寒苞颃颡黃棘艱深晦澀笄丱鮆力驚悟瑾瑤袓厲句廉軍埳井誇誕快晴棱晶連草毛根耐靜凝悃女隸旁備蒨蒨遣散乾燥竊斧衢室饒飽入轉商皓孀婦疏怠熟地樹骸四谛宿債甜言媚語天主諧説亵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