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大至肩。《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後因以兩耳垂肩為富貴之相。《三國演義》第一回:“﹝ 劉備 ﹞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 魯迅 《僞自由書·文字上的折扣》:“譬如說罷,稱贊貴相是‘兩耳垂肩’,這時我們便至少将他打一個對折:覺得比通常也許大一點,可是決不相信他的耳朵像豬猡一樣。”按,此說源于佛經,為八十種好之一。參閱 季羨林 《三國兩晉南北朝正史與印度傳說》。
“兩耳垂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相術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耳大至肩的特殊相貌,常被賦予富貴、顯赫的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後《三國演義》進一步描述其“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字面指耳朵長度垂至肩膀,屬于誇張的文學化表達,并非實際生理特征。
此說法屬于傳統文化中的象征符號,并無科學依據。現代使用時多帶比喻或調侃意味,如形容人耳廓較大,或反諷過度吹捧的現象。
該詞融合了曆史記載、相術信仰和文學藝術,核心指向非凡人物的外貌特征與命運關聯,實際應用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兩耳垂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兩耳能夠平齊地垂向肩膀,形容人的身材修長挺拔。
《兩耳垂肩》的部首拆分是:耳(左耳)+ 頁(右半頁)+ 身(上半身)。
按照筆畫來看,耳的筆畫數是6,頁的筆畫數是5,身的筆畫數是7。所以,整個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8。
《兩耳垂肩》最早來源于《莊子·人間世》的記載:“徒聞先生之胡為乎求鞋者哉曰:兩耳垂肩。”意思是莊子對有人為了穿鞋而彎腰駝背的現象感到驚奇。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形容人的身材挺拔的表現。
《兩耳垂肩》的繁體字寫作「兩耳垂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據了解,成語《兩耳垂肩》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并無顯著差異。
1. 他練習瑜伽多年,身材修長挺拔,真是兩耳垂肩。
2. 那位模特身段高挑,兩耳垂肩,走台時氣質非凡。
1. 耳聞目染:指從别人那裡聽到看到的事物,形容見聞豐富。
2. 耳提面命:形容諄諄告誡,不斷聽從囑咐。
3. 耳鬓厮磨:形容親密無間。
近義詞包括:體态優美、身姿挺拔、形體修長。
反義詞包括:駝背彎腰、佝偻不挺、垂頭喪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