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充倔 ”。得意忘形貌。《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 鄭玄 注:“充詘,喜失節之貌。” 孔穎達 疏:“言雖得富貴,不喜歡失節。”《楚辭·九辯》:“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宋 陳亮 《祭鄭景元母夫人文》:“不充詘於崔嵬,無幾微於蹭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元稹》:“人必勞餓空乏,而後無充詘之态。”
“充诎”是一個文言詞彙,讀音為chōng qū(ㄔㄨㄥ ㄑㄩ),由上下結構的“充”和左右結構的“诎”組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得意忘形而失去操守
指因過度歡喜或自滿導緻行為失節,失去原有的節制或原則。例如《禮記·儒行》中提到:“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意為真正的儒者不會因貧賤而沮喪,也不會因富貴而得意忘形。
引申為“自滿而失去節制”
如宋玉《九辯》中“蹇充诎而無端兮”,形容因自滿導緻行為無節制。
“充诎”強調因情緒(如得意、自滿)導緻的行為失控,常見于儒家經典和史書,體現傳統文化中對“節制”品德的重視。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充诎》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充滿詭計、謊言或欺騙。
《充诎》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兀(兄)、讠(言),其中兀部表示“一些人集合在一起的樣子”,讠部表示“與說話相關的事物”。
拆分《充诎》的筆畫是12畫,由于涉及繁體字的字形,根據簡化字規範,它的組成筆畫在簡化前也是12畫。
《充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冥神靈錄》一書中,傳說是古代有一位聰明智慧的人,他對别人說話總是充滿詭計和謊言,因此人們用這個詞來形容這種人的行為。
《充诎》的繁體字形為「充詫」。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充诎》在古代的寫法為「充詫」。
1. 他總是充诎地說話,不可信任。
2. 那個騙子用充诎的手法騙取了很多人的錢財。
充血、充實、詐騙、誨人不倦。
欺騙、詭計、謊言。
真實、誠實、坦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