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腹。謂饑餓。 唐 康骈 《劇談錄·嚴士則》:“ 士則 具陳奔馳陟歷,資糧已絶,迫於枵腹,請以飲饌救之。”《明史·福王常洵傳》:“王府金錢百萬,而令吾輩枵腹死賊手。” 清 趙翼 《邊外諸土司地清晨必起黑霧》詩:“我行不蓐食,直以枵腹搏。” 魯迅 《三閑集·匪筆三篇》:“命令被告枵腹恭候于異地,以俟自己雍容布置,慢慢開審,真是霸道得可觀。”
(2).指饑餓的人。 周詠 《感懷》詩之四:“驅将枵腹填溝壑,鞭盡無衣泣露霜。”
(3).比喻空疏無學或空疏無學的人。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二:“汎覽健忘,緻成枵腹。” 清 楊岘 《<燕下鄉脞錄>序》:“視枵腹而操不律,奚止鈞銖之差耳哉!”
(4).比喻内中空虛無物。 宋 範成大 《除夜感懷》詩:“匏瓜謾枵腹,蒲柳無真姿。” 宋 陸遊 《寒甚》詩:“酒盡瓶枵腹,爐寒客曲身。”
“枵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fù,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字面意義
指空腹、饑餓的狀态,形容極度饑餓。例如《明史·福王常洵傳》中“令吾輩枵腹死賊手”即用此意。
引申含義
“枵腹日充”為衍生表達,指饑餓時暴飲暴食導緻不適,需與“枵腹”本義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枵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指饑餓至極,空腹。當一個人因長時間沒有進食而感到非常饑餓且肚子沒有東西時,我們可以用“枵腹”來形容他的狀态。
枵腹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枵”包含木字旁和肖字頭兩個部首,總共有九畫。而第二個字“腹”包含了肉字旁和複字底兩個部首,總共有十一畫。
枵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中:“枵腹維谷,踟蹰于栗。”在古代,人們在描述饑餓的時候常常使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枵腹的寫法是「枵腹」,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枵腹的古代寫法是「枵飼」,其中“飼”為“飼”的古代寫法,表示飽食。這種寫法更加強調極度饑餓與飽食之間的對比。
1. 多年未見的老友終于回來了,大家聚在一起,忍不住枵腹大餐一頓。
2.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每天都得忍受枵腹的痛苦。
組詞:饑腸辘辘、饑寒交迫、饑不擇食
近義詞:饑餓、餓肚子
反義詞:飽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