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敵。《穀梁傳·莊公十七年》:“ 齊 人滅 遂 ,使人戍之。 遂 之 因氏 ,飲戍者酒而殺之, 齊 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範甯 注:“狎,猶輕也。”《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禮,君不使無恥,不近刑人,不狎敵,不邇怨。”
“狎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狎敵”意為輕敵,即對敵人或對手缺乏應有的警惕和重視。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谷梁傳》:
“狎敵”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語境,指因輕視對手而招緻失敗。其核心在于強調戰略上缺乏謹慎态度,而非單純的實力不足。例如齊國在駐守遂國時疏于防範,即因輕敵導緻被反殺。
“狎敵”作為古代軍事策略中的典型反面案例,至今仍具有警示價值,提醒人們需審慎評估對手實力,避免因輕視而陷入被動。其詞義雖簡明,但通過《谷梁傳》的曆史記載,生動體現了輕敵行為的嚴重後果。
《狎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親近敵人或對敵人友好。它形容與敵對勢力建立友好關系,以達到其他目的的行為。
《狎敵》的拆分部首是犬和攴,筆畫數分别是4畫和6畫。
《狎敵》一詞源自古代的故事和典籍,具體的來源已無法考證。在繁體字中,狎被寫作獎。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狎敵在某些文獻中是以「狎敵」來表示的。
1. 他狎敵于國外勢力,隻為謀取個人利益。
2. 政治家要明辨是非,切勿狎敵。
3. 看似狎敵,其實他内心對敵人懷有深切的仇恨。
由《狎敵》這個詞可以組成的其他詞有:狎近、敵好、親敵。
與《狎敵》意思類似的成語有:通敵、結交敵人。
《狎敵》的反義詞是:切莫結交敵對勢力、明辨是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