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狎敵的意思、狎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狎敵的解釋

輕敵。《穀梁傳·莊公十七年》:“ 齊 人滅 遂 ,使人戍之。 遂 之 因氏 ,飲戍者酒而殺之, 齊 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範甯 注:“狎,猶輕也。”《穀梁傳·襄公二十九年》:“禮,君不使無恥,不近刑人,不狎敵,不邇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狎敵是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漢語詞彙,字面指對敵人态度輕慢、缺乏戒備的行為或心理狀态。從構詞角度分析,“狎”本義為親近而态度不莊重,《說文解字》釋為“犬可習也”,引申為輕忽、戲弄;“敵”指敵對勢力或競争對象。兩字組合後,特指因輕視敵方而放松警惕,常見于軍事策略或競争語境中。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批判輕敵行為。例如《三國志》注引《江表傳》記載周瑜谏言“今北土既未平安……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擒操,宜在今日”,即強調曹操狎敵的後果。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延伸至商業競争、體育競賽等領域,指因低估對手實力而導緻失敗的決策傾向。

相關概念包括“驕兵必敗”,《漢書·魏相傳》提出“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與狎敵形成互文釋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二版)
  2. 《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06年修訂版)
  3.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狎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一、詞義解釋

“狎敵”意為輕敵,即對敵人或對手缺乏應有的警惕和重視。其中:

二、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谷梁傳》:

  1. 《谷梁傳·莊公十七年》:齊國滅遂國後派兵駐守,遂國因氏族人以酒灌醉齊兵并殺害,導緻齊軍覆滅。文中評述“此謂狎敵也”,範甯注:“狎,猶輕也”。
  2. 《谷梁傳·襄公二十九年》:提出“禮,君不使無恥,不近刑人,不狎敵,不迩怨”,強調君主應避免輕敵行為。

三、用法分析

“狎敵”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語境,指因輕視對手而招緻失敗。其核心在于強調戰略上缺乏謹慎态度,而非單純的實力不足。例如齊國在駐守遂國時疏于防範,即因輕敵導緻被反殺。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五、總結

“狎敵”作為古代軍事策略中的典型反面案例,至今仍具有警示價值,提醒人們需審慎評估對手實力,避免因輕視而陷入被動。其詞義雖簡明,但通過《谷梁傳》的曆史記載,生動體現了輕敵行為的嚴重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

昂黛傍薄寶馬贲典不逞之徒側媚誠切尺中餈餻刺楸典子睹貎獻飧煩抱放良發威顧屬鶴洲胡以吉林九伯極惡不赦鈞權開擴刻鹄成鹜苦愛夔臯撂手泠風侓魁輪膏擄搶賣油嘴馬金南鄳阸念記弄斤操斧遷削啟荜惬心貴當棄舊迎新勤舊秋坊日阕三世上半身甚是史閣受厘說頌酸耿體性抟廉退負微疵帷席無動于中無禮喏武裝力量顯揚崤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