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先後重複。 宋 吳聿 《觀林詩話》:“古人五字,往往句有相犯者。如 潘安仁 、 王仲宣 皆雲:‘但愬杯行遲。’ 曹子建 、 應德璉 皆雲:‘公子敬愛客。’”
(2).侵犯。《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言寄華 ﹞是夜又夢見在駙馬府裡,正同着公主歡樂,有鄰邦 玄菟 樂浪 二國前來相犯。”
“相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在文辭或表達中出現前後重複的現象,常見于文學批評或詩詞分析。例如,不同詩句中出現相似的表述,可能被視為“相犯”。
例句:宋吳聿《觀林詩話》提到“古人五字,往往句有相犯者”,如潘安仁、王仲宣的詩句均出現“但愬杯行遲”。
表示對他人或他方權益、界限的冒犯或沖突,可指人際、團體甚至國家間的對立行為。
例句:
相犯(xiāng fàn)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相互犯罪或合謀犯罪。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相和犯。
相:瞳孔(目)+ 木棒(木)= 相。相字共有9個筆畫。
犯:犬(犭)+ 反(又)= 犯。犯字共有5個筆畫。
相犯一詞最早出現在《列子·湯問》:“人相犯國者與何殊?”這裡的相犯指的是相互犯罪的人。相犯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相犯」。
相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目相」,即目旁邊有個相形狀的符號。犯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犭㗒」,即犭并列于氵上方,下方有個斤字形狀的符號。
組詞:互相犯罪、犯罪團夥、犯罪行為、犯罪記錄
近義詞:犯罪、作案、犯事
反義詞:合法、清白、無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