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bellish] 修飾文字,使有文采
乃增損而潤色之。——蔡元培《圖畫》
(1).修飾文字,使有文采。《論語·憲問》:“為命, 裨諶 草創之, 世叔 讨論之,行人 子羽 修飾之, 東裡 子産 潤色之。” 宋 王安石 《西垣當直》詩:“讨論潤色今為美,學問文章老更醇。”《玉嬌梨》第一回:“昨賴老先生大才潤色,可謂點鐵成金。” 魯迅 《彷徨·傷逝》:“我的工作果然從此較為迅速地進行,不久就共譯了五萬言,隻要潤色一回,便可以和做好的兩篇小品,一同寄給《自由之友》去。”
(2).使增加光彩。《漢書·終軍傳》:“夫天命初定,萬事草創,及臻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必待明聖潤色,祖業傳於無窮。” 晉 左思 《吳都賦》:“其奏樂也,則木石潤色;其吐哀也,則凄風暴興。”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儒》:“自 太史公 始以儒林題 齊 魯 諸生,徒以潤色 孔氏 遺業,又尚習禮樂弦歌之音,鄉飲大射,事不違藝,故比而次之。”
(3).猶加工,使更完美。 晉 陶潛 《述酒》詩題注:“ 儀狄 造, 杜康 潤色之。”
(4).裝飾點綴。《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箱中韞藏百寶,不下萬金,将潤色郎君之裝。”
(5).粉飾。《明史·何剛傳》:“優遊歲月,潤色偏安,錮豪傑於草間,迫梟雄為盜賊,是株守以待盡也。”
(6).濕潤。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三:“他的嘴張得更大了些,往往被煙嗆得咳嗽一下,他才用口液潤色它一下。”
“潤色”是一個多場景使用的詞語,核心含義是通過修飾使事物更完美或更具吸引力,具體可分為以下層面:
寫作領域
指對文字内容進行優化調整,包括修改語法錯誤、調整句式結構、豐富詞彙表達等,使文章更流暢、準确或更具文采。例如學術論文潤色會側重邏輯嚴謹性,而文學創作潤色則注重情感渲染力。
藝術創作
在繪畫、攝影等領域,潤色指通過色彩調整、細節完善或光影處理等方式提升作品的視覺效果。如數字繪畫中常用軟件工具潤色畫面層次。
生活場景
作為比喻用法,可形容對某件事的描述進行美化加工,例如“潤色旅行經曆”指在講述時增添生動細節,使故事更吸引人。
該詞源于《論語·憲問》中“東裡子産潤色之”的典故,本義即指文字修飾,現適用範圍已擴展至多領域,本質上是通過精細化處理提升事物的表現力或完成度。
潤色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水”和“色”。它的拆分部首是“氵”和“色”,總共有11畫。
潤色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鄉黨篇》中,“潤色安民”。繁體字則為「潤色」。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的潤色字寫作“濡色”,其中“濡”是用于表示潤濕、滋潤的意思,“色”表示顔色。古代人們認為,潤濕的顔色可以使事物更加美好。
以下是潤色的例句:
潤色的組詞有潤色畗、潤色technology、潤色wordings等。
潤色的近義詞有潤澤、潤濕、滋潤等。
潤色的反義詞有脫色、憔悴、蒼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