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牋書的意思、牋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牋書的解釋

信劄,文書。《宋書·劉穆之傳》:“﹝ 穆之 ﹞目覽辭訟,手答牋書,耳行聽受,口并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 孝元 經牧 江州 ,遣往 建昌 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牋書,朝夕輻輳,幾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牋書(jiān sh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書寫于小幅紙張(牋)上的文書或信函,常見于古代文人書信、詩詞唱和等場景。以下從字形演變、具體釋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牋”的本義

    “牋”為“箋”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牋,表識書也。”指用于标注、注釋或書寫的細長竹片或小幅紙張。其字形從“竹”,表明早期材質為竹簡;後演變為“箋”,從“片”(木片),反映書寫載體的變化。

    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牋,謂小簡也,便于題識。”

  2. “書”的涵義

    “書”泛指書寫行為或文字記錄。《釋名·釋書契》載:“書,庶也,紀庶物也。”即記錄事物之載體。


二、具體釋義與用途

  1. 文體形式

    牋書特指以精美箋紙書寫的短篇文書,多用于私人信劄、詩詞贈答。如《文心雕龍·書記》稱:“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強調其抒情表意的功能。

    例: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即為經典牋書作品。

  2. 材質與形制

    古代牋紙常飾以紋樣(如薛濤箋的松花紋),尺寸較小,便于攜帶。宋代《文房四譜》載:“蜀人造十色箋,凡書信往複多用此。”印證其工藝與用途的關聯。


三、文化意蘊

牋書承載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與社交禮儀。唐代李商隱詩雲:“浣花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鈎”,可見箋紙本身已成為文化符號。明清時期,箋譜(如《十竹齋箋譜》)更将牋書藝術推向高峰。


牋書是中國傳統書寫文化的縮影,其價值不僅在于信息傳遞,更體現于材質工藝、文學表達與審美意境的融合。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閱《說文解字注》《文房四譜》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牋書”一詞中的“牋”是“箋”的異體字,二者含義相通。該詞可有兩種解釋方向:

  1. 書寫載體角度 “箋”本指古代用于題詩、寫信的精美小幅紙張(如“花箋”“錦箋”),“牋書”可指用這類特殊紙張書寫的信函或文書,常見于文人雅士的往來書信或詩詞創作中。

  2. 注釋文本角度 “箋”在文獻學中特指對古籍的注釋體例,如漢代鄭玄《毛詩箋》。“牋書”可能指帶有注釋批注的書籍,這類注釋往往比“傳”更簡明,側重疏通文義。

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指古代文獻,建議核查原始出處語境;若為現代使用,可能存在特定領域的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奔蕩昌洋抄家池杉春繁慈造辏集錯崔蹙剩黨務大年夜道德教育地椒耳絆法頭例首犵獠痼疾古文經黑底潢裱宦豎晦滞奸鋒解貢謹守窘蹙懻中菊醴鞫訊客家狂瞽轑釜流民圖攏統蝼蝈铓穎梅萼眉膴漠漠謀國南天竹普廣诮恨任其自然肉眼凡夫瑞典人尚兀勝兵食芹說理束手無策他他藉藉特惠關稅題句通知單托疾亡卒違難蕭娘邪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