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蝼蝈的意思、蝼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蝼蝈的解釋

蛙屬。《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 鄭玄 注:“螻蟈,蛙也。”《逸周書·時訓》:“立夏之日,螻蟈鳴。” 朱右曾 校釋:“螻蟈,蛙之屬,蛙鳴始于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 唐 張碧 《山居雨霁即事》詩:“古路絕人行,荒陂響螻蟈。”一說蝼為蝼蛄,蝈為蛙、蛤蟆。參閱《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 陸德明 釋文引 漢 蔡邕 《月令章句》《淮南子·時則訓》“螻蟈鳴” 漢 高誘 注。又說即蝼蛄。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蝼蛄》《爾雅·釋蟲》“天螻” 清 郝懿行 義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蝼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和語境:

一、基本定義

  1. 昆蟲學釋義
    蝼蝈通常指蝼蛄,屬直翅目昆蟲,俗名“拉拉蛄”“土狗”。其體形狹長,前足特化為開掘式結構,適應土栖生活,夜間活動且具趨光性。全球已知約50種,我國常見種類如華北蝼蛄。

  2. 古籍中的争議
    古代文獻對“蝼蝈”的解釋存在分歧:

    • 《禮記·月令》記載“蝼蝈鳴,蚯蚓出”,漢鄭玄注為“蛙類”;
    • 另有觀點認為“蝼”指蝼蛄,“蝈”指蛙或蛤蟆,如蔡邕《月令章句》及高誘注《淮南子》。

二、形态與習性

三、文化引用

四、總結

“蝼蝈”一詞需根據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及《本草綱目》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蝼蝈》的意思

詞語《蝼蝈》指的是一種昆蟲,俗稱螞蚱。它們體形短小、呈現綠色或棕色,通常生活在草地或農田中。螞蚱以植物為食,主要依靠後腿跳躍來移動。

《蝼蝈》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蝼蝈》的拆分部首是蟲和虍,其中蟲表示與昆蟲或蟲有關,虍表示與虎有關。《蝼蝈》的總筆畫數為12,蟲部的筆畫數為6,虍部的筆畫數為6。

《蝼蝈》的來源

《蝼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在甲骨文和金文時期,漢字的象形特征更加明顯,螞蚱形态的漢字寫法也隨之演化。後來,通過簡化和變形,逐漸形成了現代的《蝼蝈》漢字。

《蝼蝈》的繁體字

《蝼蝈》的繁體字為螻蛄。在繁體字中,蟲部的形态更加接近螞蚱的真實形态,而虍部則保留了原來的形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蝼蝈》的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蟲部在甲骨文和金文時期的形态更加接近螞蚱的真實形态,而虍部以形似“虎”字的形态出現。

《蝼蝈》的例句

1. 田地裡的蝼蝈影響了莊稼的生長。

2. 孩子們正在追逐着草地上跳躍的螞蚱。

《蝼蝈》相關詞彙

組詞:螞蚱、青蛙、蛐蛐

近義詞:蚱蜢、蝗蟲、飛蝗

反義詞:蜘蛛、蝴蝶、蜜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