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蝼蝈的意思、蝼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蝼蝈的解釋

蛙屬。《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 鄭玄 注:“螻蟈,蛙也。”《逸周書·時訓》:“立夏之日,螻蟈鳴。” 朱右曾 校釋:“螻蟈,蛙之屬,蛙鳴始于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 唐 張碧 《山居雨霁即事》詩:“古路絕人行,荒陂響螻蟈。”一說蝼為蝼蛄,蝈為蛙、蛤蟆。參閱《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 陸德明 釋文引 漢 蔡邕 《月令章句》《淮南子·時則訓》“螻蟈鳴” 漢 高誘 注。又說即蝼蛄。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蝼蛄》《爾雅·釋蟲》“天螻” 清 郝懿行 義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蝼蝈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一種昆蟲,即現代所稱的蝼蛄(俗稱“土狗子”或“拉拉蛄”)。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與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昆蟲名稱

    “蝼蝈”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特指蝼蛄科昆蟲。其體形粗短,前足特化為開掘足,生活于土壤中,以植物根莖為食,是典型的農業害蟲。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籍中的記載

    《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蝼蝈鳴,蚯蚓出。”此處“蝼蝈”指代初夏鳴叫的昆蟲,印證其季節性特征。漢代鄭玄注:“蝼蝈,蛙也”,但後世考據多認為此說存疑,更傾向于指蝼蛄。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名實考辨

    清代訓诂學家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指出:“蝼蝈即今之土狗……善鳴而聲如蚯蚓。”明确将“蝼蝈”與蝼蛄對應,糾正前人誤釋為蛙類的觀點。

    來源:《爾雅義疏》(清嘉慶刻本)


二、字形與詞源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蝼蝈”一詞已罕用,主要由“蝼蛄”替代。其在生物學分類中屬直翅目蝼蛄科,全球約有70種,中國常見有華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等。

來源:《中國昆蟲志》(科學出版社)


四、文化意象

因蝼蛄晝伏夜出、鳴聲低沉,古詩詞常借其表達幽寂或悲秋之情,如陸遊《夜坐》中“草根蝼蝈催寒砧”。

來源:《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


“蝼蝈”是蝼蛄的古稱,源于先秦農事觀察,後經文獻考訂明确其昆蟲屬性,現代已歸入科學分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蝼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和語境:

一、基本定義

  1. 昆蟲學釋義
    蝼蝈通常指蝼蛄,屬直翅目昆蟲,俗名“拉拉蛄”“土狗”。其體形狹長,前足特化為開掘式結構,適應土栖生活,夜間活動且具趨光性。全球已知約50種,我國常見種類如華北蝼蛄。

  2. 古籍中的争議
    古代文獻對“蝼蝈”的解釋存在分歧:

    • 《禮記·月令》記載“蝼蝈鳴,蚯蚓出”,漢鄭玄注為“蛙類”;
    • 另有觀點認為“蝼”指蝼蛄,“蝈”指蛙或蛤蟆,如蔡邕《月令章句》及高誘注《淮南子》。

二、形态與習性

三、文化引用

四、總結

“蝼蝈”一詞需根據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及《本草綱目》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抱伏鞭撻藏鋒斂锷唱對台戲雠定垂心蹴折打吵德薄才鮮雕零雕楹碧檻端容鈍根苗俸冊蜂利風姨富骨符效管帳皓齒紅唇黑雲壓城城欲摧幻瞖化融火燭銀花胡瓶檢節劍履上殿囏屯荊姬鏡破钗分金資九苞奴倨貴寬松苦盡甘來連序利深禍速毛犢鳴舷難乎為繼腦氣筋霓旆輕肥青州從事輕裝儒關挼挱桑弧蓬矢傷化善惑哨騎市愛濕家守分安常送尾天兵天将踢球團圓餅唯複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