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瞽的意思、狂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瞽的解釋

愚妄無知。多用作自謙之辭。《漢書·蓋諸葛劉鄭等傳贊》:“ 諸葛 、 劉 、 鄭 雖雲狂瞽,有異志焉。”《晉書·琅邪悼王煥傳》:“臣至愚至賤,忽求革前之非,可謂狂瞽不知忌諱。” 唐 魏徵 《十漸不克終疏》:“伏願陛下採臣狂瞽之言,參以蒭蕘之議,冀千慮一得。”《明史·餘珊傳》:“ 正德 朝,衣冠蒙禍,家國幾空,幸陛下起而收録之。乃未幾而狂瞽之言,一鳴輒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狂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狂”指狂妄、自大,“瞽”原意為盲人,引申為愚昧無知。組合後形容愚妄淺薄的言論,常作為自謙之辭,表示自己的觀點可能不夠成熟或見識有限。

二、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南史·虞寄傳》中的“使得盡狂瞽之說,披肝膽之誠”,後蔡東藩在《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五回中引用:“此等狂瞽之說,是自求擾亂,與暴徒甘心破壞,結果無殊。”

三、用法特點

  1. 自謙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達謙遜态度,如“謹陳狂瞽之言,望請指正”。
  2. 批判性描述:也可用于批評他人觀點荒謬,如“其論調實屬狂瞽”。
  3.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表達。

四、延伸說明
“瞽”本義為失明,古代常以“瞽者”代指樂官(因盲人聽覺敏銳),後衍生出“缺乏判斷力”的比喻義。與“狂”結合後,更強化了“盲目而狂妄”的貶義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狂瞽》的意思

《狂瞽》這個詞是一個中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表示一個人在精神上或行為上表現得瘋狂、荒唐或迷失。

拆分部首和筆畫

《狂瞽》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犭】和【目】。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來源和繁體

《狂瞽》是由狂和瞽兩個單個的字組成,狂的意思是狂妄、瘋狂,瞽的意思是眼睛看不見。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可以被寫作「狂」和「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一些差異。當涉及到《狂瞽》這個詞時,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越來越不可理喻,真是個狂瞽之人。

2. 這個人的謊言連篇,簡直是狂瞽到極點。

組詞

同義詞:瘋癫、狂狷、瘋狂

反義詞:明晰、理智、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