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窘蹙的意思、窘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窘蹙的解釋

亦作“ 窘蹴 ”。亦作“ 窘促 ”。困迫;局促。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宏 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雲無?’”《舊唐書·裴度傳》:“臣昨見 吳元濟 乞降表,料此逆賊,勢實窘蹙。但諸将不一,未能迫之,故未降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孟郊》:“當時議者,亦見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二)》:“翻開書來,滿本是密密層層的黑字,加以油臭撲鼻,使人發生一種壓迫和窘促之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窘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一、基本解釋

讀音:jiǒng cù
構成:由“窘”(困窘、為難)和“蹙”(皺眉、緊縮)組合而成,形容人處于困窘、局促或急迫的境地時,面容緊張、神态不舒展的狀态。


二、詳細解析

  1. 核心含義
    表示因困頓、壓力或難堪而表現出的局促不安,常見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例如《舊唐書》中“勢實窘蹙”描述局勢的困迫,南朝《世說新語》中“窘蹙無計”表現人物因無計可施的窘态。

  2. 近義詞
    窘迫、困頓、局促、窘促
    反義詞
    從容、泰然、自若。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更常見于書面表達,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指向個人狀态或客觀形勢。

網絡擴展解釋二

窘蹙: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

《窘蹙》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困厄、為難,處境尴尬或受到壓迫的狀态。

它的拆分部首是「穴」和「足」,分别表示「地坑」和「足迹」,穴指入土,足指演變出足下在意,從詞義和部首構造可以看出「窘蹙」和困境、為難等概念有一定的關聯。

「窘蹙」這個詞共有13個筆畫,包含了一些部分相似的部首和偏旁,比如「屍」、「戈」和「足」,這些既表現了詞義也構成了字的形态。

來源、繁體和古時代寫法

「窘蹙」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五蠹》一書中,意為困厄、為難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窘蹙」的表示略有變化,「窘」的右側多了一個偏旁「皆」,而「蹙」右面的「阜」變成了「虍」。

在古代寫法中,「窘」的上方有一個「戶」字旁,表示窘困的人像是被關在一扇門後,無法逃離的困境;而「蹙」則将「足」換成了「足部」,形象地表示腳步受到限制的樣子。

例句

1. 他因為一時疏忽,陷入了窘蹙的境地。

2. 女主角在故事中經曆了許多窘蹙的局面,但最終克服困難,取得了成功。

3. 這家公司因為市場競争加劇,陷入了窘蹙的經營狀況。

組詞

1. 窘境

2. 窘困

3. 窘迫

4. 窘态

5. 窘況

近義詞

1. 困境

2. 壓迫

3. 尴尬

4. 困頓

5. 為難

反義詞

1. 寬裕

2. 舒適

3. 自在

4. 寬敞

5. 暢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