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quiet]∶寂靜無聲
漠漠門長掩
(2) [dense]∶密布;布滿
雲漠漠,風瑟瑟
(3) [dim;foggy;misty]∶迷蒙
天漠漠
雨漠漠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雁蕩經行雲漠漠。——宋· 沈括《夢溪筆談》
(4) [vast]∶廣闊
荒原漠漠
(5) [indifferent]∶冷淡,不關心
何乃視之漠漠
(6) [flourishing]∶茂盛、濃郁
漠漠芳馨
(1).寂靜無聲貌。《荀子·解蔽》:“掩耳而聽者,聽漠漠而以為哅哅。” 楊倞 注:“漠漠,無聲也。” 晉 陶潛 《命子》詩:“紛紛 戰國 ,漠漠衰 周 。” 逯欽立 注:“漠漠,寂寞無聞。” 五代 齊己 《殘春連雨中偶作遇故人》詩:“漠漠門長掩,遲遲日又西。” 清 陳夢雷 《抒哀賦》:“神漠漠其闃滅兮,息曀奄其渺茫。”
(2).密布貌;布列貌。《西京雜記》卷四引 漢 枚乘 《柳賦》:“階草漠漠,白日遲遲。” 晉 陸機 《君子有所思行》:“廛裡一何盛,街巷紛漠漠。” 唐 許渾 《送薛秀才南遊》詩:“遶壁舊詩塵漠漠,對窗寒竹雨瀟瀟。” 宋 歐陽修 《晉祠》詩:“ 晉水 今入 并州 裡,稻花漠漠澆平田。” 清 秋瑾 《更漏子》詞:“雲漠漠,風瑟瑟,飄盡玉階瓊屑。”
(3).迷蒙貌。 漢 王逸 《九思·疾世》:“時昢昢兮旦旦,塵漠漠兮未晞。”一本作“ 莫莫 ”。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宋 鄭俠 《煙雨樓》詩:“羣岫西來煙漠漠,大江南去雨濛濛。” 楊朔 《木棉花》:“空襲剛過,我便爬上 越秀山 的中山紀念塔,縱眺着煙瘴漠漠的整個 廣州市 。”
(4).廣闊貌。 唐 羅隱 《省試秋風生桂枝》詩:“漠漠看無際,蕭蕭别有聲。”《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荒原漠漠,野草萋萋,四郊荊棘交橫,一望黃沙無際。” 峻青 《秋色賦·焦裕祿的光輝》:“但見 蘭考 平原上,黃土漠漠,沙丘累累。”
(5).冷淡;不關心。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柳生》:“ 柳 讓 周 曰:‘千金不能買此友,何乃視之漠漠?’” 朱自清 《星火》詩:“一個平平常常的婦人,能有些什麼,于這漠漠然的我!”
(6).茂盛、濃郁貌。 宋 王安石 《駕自啟聖還内》詩:“紛紛瑞氣隨雲漢,漠漠榮光上日旗。” 景耀月 《落花篇》詩之七:“漠漠芳馨百珍重,亭亭根蒂一漂零。”
“漠漠”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
一、形容天氣或環境朦胧不清的狀态 指煙、霧、雲氣等彌漫而模糊的景象。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彌漫的雲霧狀”[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例詞:“漠漠的霧氣籠罩江面”“黃梅時節漠漠輕寒”。
二、形容廣闊而寂靜的狀态 多用于描寫空曠的自然景象,如沙漠、原野等遼闊寂靜的空間。《漢語大詞典》将其釋作“寂靜廣漠之貌”[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例詞:“大漠漠漠無人煙”“平林漠漠煙如織”。
該詞在古詩詞中常見意象構建,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雖未直接使用“漠漠”但呈現相似意境。近義詞包括“溟濛”“蒼茫”等,多用于文學性描寫。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搭配,多與自然景觀類名詞組合,具有書面語色彩。
“漠漠”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寂靜無聲
源自《荀子·解蔽》“聽漠漠而以為哅哅”,形容環境或氛圍的安靜,如“漠漠門長掩”(五代齊己詩)。
密集分布或廣布
描述事物大面積分布的狀态,如“雲漠漠,風瑟瑟”“漠漠水田飛白鹭”(王維詩)。
迷茫、朦胧
既可指自然景色的模糊(如“秋天漠漠向昏黑”),也可形容視線、思維的朦胧不清。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詩句中的含義,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解讀。
百分之百擺條卑目庳溼筆仙讒柄長侍禅數瞋怒椽頭燒餅出公忘私春首大操倒箱等得牒呈頂選多奇杜鵬程貳都封靈粉身灰骨伏轼給授貫魚之序果菜何許人鬟花井中視星進土積慶駒掇隽遊虧蔽練染蛉蜻流露盧郎馬包滿滿流流密機汨渚嚙氈獰雷濃蔭鵬衢樸遬鋪眉搧眼饒放饒有風趣生棟升進是非堆泷岡私祧訴告文明結婚烏府無機可乘小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