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譏笑和惱恨。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書》:“議者徒見不得等位元首,橫生誚恨。”
“诮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時期顔延之的《又釋何衡陽書》:“議者徒見不得等位元首,橫生诮恨。”此處指他人因不滿政治地位差異而産生的譏諷與憤恨。
建議在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語境,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進一步确認。
诮恨是指對他人的過失或缺點進行譏諷和憤恨。它是由拆分部首“讠”(譏笑)和“恨”(憤恨)組成的一個詞。
拆分部首:讠(譏)+ 恨
拆分筆畫:10畫(讠:2畫,恨:10畫)
來源:诮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逍遙遊》中,“诮”指的是譏笑嘲諷,“恨”則表示憤恨怨恨。後來,“诮恨”逐漸演變為一個詞彙。
繁體:譙恨
古時候漢字寫法:譙恨
例句:
1. 他對别人的失敗總是充滿了诮恨之言。
2. 她诮恨着他人的草率和粗心。
組詞:诮笑、诮譏、怨恨、仇恨
近義詞:諷刺、嘲笑、嘲諷
反義詞:贊美、欣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