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旂腳”。猶旗尾。 宋 梅堯臣 《龍女祠祈順風》詩:“龍母龍相依,風雲隨所變。舟人請予往,出廟旗腳轉。” 宋 蘇轼 《泗州僧伽塔》詩:“我昔南行舟繫 汴 ,逆風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旂腳轉。” 宋 葉適 《後端午行》:“一村一船徧一鄉,處處旗腳争飛揚。”
“旗腳”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旗幟的末端,即“旗尾”。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用于描述旗幟在風中飄動時末端的動态。
古人常通過觀察“旗腳”的擺動方向判斷風向或風力變化。例如:
部分文獻中“旗腳”也寫作“旂腳”(“旂”為“旗”的異體字),二者含義相同。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句背景或具體語境,可參考《龍女祠祈順風》《泗州僧伽塔》等原文。
《旗腳》一詞指的是在軍隊中擔任旗幟宣引、指揮軍隊的重要角色。他們負責揮旗示意、傳遞命令,扮演着連接軍隊和指揮官的重要紐帶。
《旗腳》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竹)和 ⺼(肉)。它的總共有10個筆畫。
《旗腳》的部首⺮代表了軍隊常使用的竹制旗幟,⺼則象征了軍隊表現出來的力量和勇氣。繁體字形為「旗腳」,隻是在第二個字的最後一個字形上有所差異。
在古代,旗腳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寫做「旗腳」,第一個字仍然是「旗」,表示軍隊的旗幟;第二個字使用「腳」,是形聲字,由具有"腳"字形的肉部旁以及"旡"作為聲旁組成。
1. 在戰場上,旗腳的舉旗示意是軍隊行進的方向标志。
2. 他作為旗腳,負責傳達指令并引導士兵們在戰場上移動。
3. 這位将軍非常重視旗腳的作用,他們在作戰中起着關鍵的聯繫作用。
組詞:旗手、旗手
近義詞:旗手、旗官、旗手
反義詞:僚屬、部下、從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