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晡的意思、下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晡的解釋

申後五刻,即下午五時三刻。《素問·标本病傳論》:“夏下晡。” 王冰 注:“下晡,謂日下於晡時,申之後五刻也。”《漢書·天文志》:“而 漢 魏鮮 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旦至食,為麥;食至日跌,為稷;跌至晡,為黍;晡至下晡,為叔;下晡至日入,為麻。”《史記·天官書》“跌”作“昳”,“晡”作“餔”,“叔”作“菽”。《宋書·王鎮惡傳》:“下晡間,於金城東門北三十步鑿城作一穴, 桓 ( 王桓 )便先衆入穴, 鎮惡 自後繼之。” 清 恽敬 《東路記》:“二十七日下晡發。行六十裡,宿 荏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晡是中國古代計時系統中對特定時段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申時(下午3點至5點)的後半段,即臨近傍晚的時段。該詞最早見于《黃帝内經》,原為中醫理論中用于描述人體氣血運行周期的術語,後逐漸擴展至日常計時領域。

從構詞法分析,“下”在此表示時序的靠後位置,“晡”本義為申時進食的時段(《說文解字》釋“晡”為“申時食也”)。二者組合形成的時間概念,在《類經圖翼》中有明确界定:“下晡者,申之将盡,酉之欲至也。”說明其時間範圍約在申時末刻,相當于現代時間的下午4時45分至5時之間。

在傳統醫學典籍中,《素問·髒氣法時論》記載:“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下晡甚。”這裡将下晡作為疾病症狀變化的觀測時點,反映了古代醫學與天文曆法的深度融合。該時段在五行學說中對應金氣旺盛之時,故《針灸甲乙經》特别強調此時不宜進行特定穴位的針刺治療。

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應用可見于《漢書·天文志》:“日下晡時,月食從東北方起。”此類天文現象記錄,佐證了該時間概念在漢代已形成标準化表述。需要注意的是,隨着十二時辰制的演變,清代《協紀辨方書》将下晡與“日入”并稱,其時間範圍略有延展至酉時初刻(下午5時至6時)。

引用來源:

  1. 《黃帝内經》素問篇
  2. 許慎《說文解字》
  3. 張介賓《類經圖翼》
  4. 班固《漢書·天文志》
  5. 皇甫谧《針灸甲乙經》

網絡擴展解釋

“下晡”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時間的詞彙,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下晡”指下午晚些時候,通常對應傍晚或黃昏時分,即太陽開始西沉至日落前後的時間段。在傳統時辰劃分中,它屬于“申時”的後半段,即申時五刻(約現代時間17:45左右)。

二、時間考據

  1. 古代計時依據
    古人以太陽位置計時,申時為下午3-5點,“下晡”特指申時末尾的五刻(一刻約15分鐘),即接近下午5點三刻。
  2. 不同文獻的差異
    • 《素問》注疏認為“下晡”是申時後五刻;
    • 部分現代學者結合十六時制推算為15:45-17:15;
    • 也有觀點将其等同于“晡時”(申時)或延伸至酉時末尾(約日落前)。

三、應用領域

  1. 中醫理論
    在《黃帝内經》中,“下晡”與五髒疾病症狀變化相關。例如肝病患者在此時段病情可能加重(“肝病者,下晡甚”)。
  2. 曆史文獻
    如《漢書·天文志》用“下晡”描述特定時段的天象觀測記錄。

四、現代對應時間

按古代“百刻制”換算,申時為15:00-17:00,五刻即75分鐘,故“下晡”約為16:15-17:15。但因曆法差異,具體時間存在學術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

班家女師飽蓬蓬悲哀沉烽靜柝赤堇山齒少心鋭牀筵磁實點抹點照杕社頓置二根發球風禽分化扶侍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臯鼓诰勑怪形怪狀寒蜩阖宗黃芒瘴壺公忽荒绛唇郊宮蛟绡紗潔牙緝拏酒太公季祖母刻奮孔賈口話骊龍林梢率陀天院民利内籍旁福破禁千難萬苦球魚認贓沙徼聖業沈照四海一家太丘道廣同鄉挽士未為不可穩平無骨燈五黃曉色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