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晡的意思、下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晡的解釋

申後五刻,即下午五時三刻。《素問·标本病傳論》:“夏下晡。” 王冰 注:“下晡,謂日下於晡時,申之後五刻也。”《漢書·天文志》:“而 漢 魏鮮 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旦至食,為麥;食至日跌,為稷;跌至晡,為黍;晡至下晡,為叔;下晡至日入,為麻。”《史記·天官書》“跌”作“昳”,“晡”作“餔”,“叔”作“菽”。《宋書·王鎮惡傳》:“下晡間,於金城東門北三十步鑿城作一穴, 桓 ( 王桓 )便先衆入穴, 鎮惡 自後繼之。” 清 恽敬 《東路記》:“二十七日下晡發。行六十裡,宿 荏港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下晡”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時間的詞彙,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下晡”指下午晚些時候,通常對應傍晚或黃昏時分,即太陽開始西沉至日落前後的時間段。在傳統時辰劃分中,它屬于“申時”的後半段,即申時五刻(約現代時間17:45左右)。

二、時間考據

  1. 古代計時依據
    古人以太陽位置計時,申時為下午3-5點,“下晡”特指申時末尾的五刻(一刻約15分鐘),即接近下午5點三刻。
  2. 不同文獻的差異
    • 《素問》注疏認為“下晡”是申時後五刻;
    • 部分現代學者結合十六時制推算為15:45-17:15;
    • 也有觀點将其等同于“晡時”(申時)或延伸至酉時末尾(約日落前)。

三、應用領域

  1. 中醫理論
    在《黃帝内經》中,“下晡”與五髒疾病症狀變化相關。例如肝病患者在此時段病情可能加重(“肝病者,下晡甚”)。
  2. 曆史文獻
    如《漢書·天文志》用“下晡”描述特定時段的天象觀測記錄。

四、現代對應時間

按古代“百刻制”換算,申時為15:00-17:00,五刻即75分鐘,故“下晡”約為16:15-17:15。但因曆法差異,具體時間存在學術争議。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下晡

下晡(xià wǔ)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下午的晚些時候,即傍晚或黃昏的時候。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下晡這個詞由“一”和“人”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個筆畫。

來源

下晡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時間劃分方式。在古代,一天分為十二時辰,其中下晡指的是從日落到日落後的一段時間,即傍晚時分。

繁體

繁體字“下晡”寫作“下晡”,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下晡在古代的寫法為“夏日旦”。其中,“夏”表示太陽下山,“日”表示時間,“旦”表示白天。這樣的寫法既表達了傍晚的概念,又表示了與白天的轉變。

例句

1. 我們計劃在下晡的時候去公園散步。

2. 下晡的陽光柔和而溫暖,灑在大地上,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組詞

下晡無法組成其他詞彙,因為它本身是一個時間詞,表達了傍晚的概念。

近義詞

傍晚、黃昏

反義詞

清晨、上午、中午、下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