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蘿間的明月。 南朝 宋 鮑照 王延秀 等《月下登樓連句》:“髴髣蘿月光,繽紛篁霧陰。” 唐 沉佺期 《入少密溪》詩:“相留且待雞黍熟,夕卧深山蘿月春。” 清 陸培 《摸魚兒》詞:“等蘿月圓時,林楓染候,共爾説幽勝。”
“蘿月”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可綜合解釋如下:
“蘿月”由“蘿藤”和“月亮”組成,字面指藤蔓植物間的明月,形容月光被藤蔓枝葉遮擋後若隱若現的景象,常見于古典文學中描繪幽靜朦胧的夜景。
自然意境
通過“蘿”與“月”的結合,既表現藤蘿纏繞的植物形态,又暗示月光被枝葉過濾後形成的斑駁光影,常用于烘托山野、庭院的清寂氛圍。例如:
文學象征
在詩詞中,此詞多借景抒情,暗喻時光流逝、孤寂心境或自然野趣。例如清代陸培《摸魚兒》中“等蘿月圓時”寄托對團聚的期待。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詩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漢魏六朝詩選》等古籍。
蘿月指的是一種花卉植物,一般指秋天開花的銀蓮花,也稱為“秋蘿月”。它是一種蔓生植物,具有美麗的紫色花朵,形狀很像圓月,因此得名。
蘿月的部首分解為“艹”和“月”,總共有15個筆畫。
蘿月一詞在漢語中的來源較為簡單,是由植物的名稱和形狀加以組合而成。在繁體字中,蘿月的寫法為「蘿月」。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蘿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留着植物名稱和形狀的意思。
1. 秋風吹過,院子裡的蘿月隨風搖曳。
2. 他走進花壇,仔細觀賞着銀蓮花開放的蘿月樣。
3. 這裡種植的藤蔓狀植物能夠爬到枝頭,形成一片片美麗的蘿月。
1. 葡萄(pú guǒ):指一種多汁的水果,形狀與蘿月相似。
2. 月華(yuè huá):指月光。
3. 月光(yuè guāng):指夜晚的明亮光芒。
1. 銀蓮花(yín lián huā)
2. 秋蓮(qiū lián)
沒有明确與蘿月反義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