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歸去的意思、賦歸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歸去的解釋

晉 陶潛 為 彭澤 令,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并賦《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後因以“賦歸去”為辭官歸隱之典。 唐 王維 《奉送六舅歸陸渾》詩:“酌醴賦歸去,共知 陶令 賢。”亦作“ 賦歸田 ”、“ 賦歸來 ”。 宋 邵雍 《誨答堯夫見寄》詩:“應笑無成三黜後,病衰方始賦歸田。” 宋 晁補之 《八聲甘州·揚州次韻和東坡錢塘作》詞:“謂 東坡 、未老賦歸來,天未遣公歸。” 宋 葉夢得 《滿江紅·重陽賞菊》詞:“問何須、特地賦歸來,抛 彭澤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賦歸去”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賦歸去”指辭官歸隱,源自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潛)的事迹。他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并創作《歸去來兮辭》表明歸隱田園的決心。後世以此典故代指主動放棄官職、回歸自然生活的行為。

二、出處與演變

  1. 核心出處: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一句,直接表達了歸隱意向。
  2. 文學化用:唐代王維在《奉送六舅歸陸渾》中寫道“酌醴賦歸去,共知陶令賢”,将“賦歸去”作為典故使用。宋代文人如邵雍、晁補之等也沿用此詞,衍生出“賦歸田”“賦歸來”等同義表達。

三、用法與例句

四、相關延伸

陶淵明這一選擇成為中國文化中“隱逸精神”的象征,與“采菊東籬下”“桃花源”等意象共同構建了文人理想的生活範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歸去來兮辭》全文或具體詩詞引用,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見、3、4)。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歸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回歸、歸還。它由“賦”、“歸”和“去”三個部分組成。 部首拆分: - “賦”字的部首是貝,表示財富、寶物。 - “歸”字的部首是彳,表示行走、回歸。 - “去”字的部首是厶,表示去掉、離開。 筆畫拆分: - “賦”字由9個筆畫組成。 - “歸”字由7個筆畫組成。 - “去”字由5個筆畫組成。 《賦歸去》是由“賦”、“歸”和“去”三個意思相近的字組合而成的新詞。其來源比較廣泛,出自古代文獻和文人筆記。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為「賦歸去」。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和字形。然而,在現代使用中,一般都使用現代簡化字形式。 以下是《賦歸去》的例句: 1. 過去的時光已經賦歸去,現在是我們改變未來的機會。 2. 我們要盡快将這筆錢賦歸去,以保持財務的穩定。 與《賦歸去》相關的詞語組合包括賦予歸還、歸來去、歸去來兮等。 與《賦歸去》意思相近的近義詞可以是歸位、歸還、複歸等。 與《賦歸去》意思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出賦、流失、離開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