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lture and education]∶文化和教育
文教工作
文教事業
(2) ;指禮樂法度
(3) [article and education]∶文章教化
文教之宏敷
(1).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書·禹貢》:“三百裡揆文教。” 孔穎達 疏:“此服諸侯揆度王者政教而行之。”《晉書·劉頌傳》:“ 魏武帝 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於 延康 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武志既揚,文教亦熙。” 宋 蘇轼 《謝歐陽内翰啟》:“自昔 五代 之餘,文教衰落,風俗靡靡,日以塗地。”
(2).文告教令。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麗而罕於理,乃治體乖也。”《北史·齊紀上·神武帝》:“﹝ 神武 ﹞性周給,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論心,不尚綺靡。”《南史·柳恽傳》:“後試守 鄱陽 相,聽吏屬得盡三年喪禮,署之文教,百姓稱焉。”
(3).文化教育。 清 劉大櫆 《知上猶縣方君傳》:“建社倉以備荒年,創書院以興文教。” 清 王韬 《請建蔣祠議》:“而公尤以振興文教,樂育賢才為己任。”如:文教部門,文教事業。
“文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文教”主要指文化與教育的結合體,涵蓋禮樂法度、文章教化等範疇。例如: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三百裡揆文教”,指根據中央政令推行禮樂教化。漢代後逐漸演變為文化教育的代稱,如《史記》中“揆文教”即強調政教合一。
當代“文教”多指文化事業與教育體系的結合,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秦漢文教政策)或語文教育發展細節,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文教》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文化教育。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文」和「教」。
「文」的拆分部首是「文言」,它由4畫組成;「教」的拆分部首是「攴」,它由3畫組成。
《文教》一詞的來源相當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初期。它包含了「文化」和「教育」兩個重要概念,對于培養人的素質和才能具有重要意義。
《文教》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文敎」。繁體字形态相對于簡體字有更多的筆畫和結構細節,是獨立發展而來。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文教」的表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義和現代用法相似,都指代文化教育。
- 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文教素質。
- 這本書對于提高我們的文教水平非常有幫助。
文化、文明、教育、教學等。
知識、學問、文化教育。
愚昧、無知、文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