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寇,流寇。《晉書·陶璜傳》:“夷帥 範熊 世為逋寇,自稱為王,數攻百姓。”《宋書·自序傳·沉田子》:“積紀逋寇,旦夕夷殄。” 隋文帝 《賜高麗王湯玺書》:“歷代逋寇,一朝清蕩。” 唐 韓愈 《送張侍郎》詩:“兩府元臣今轉密,一方逋寇不難平。”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洪文襄公》:“公自 順治 元年入關,為内院大學士。次年即出駐 江 南,以次削平逋寇。”
“逋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逃亡的盜匪或流寇,常用于描述長期流竄、未被剿滅的匪徒群體。該詞由“逋”(逃亡)和“寇”(盜匪)組成,字面意為“逃亡的匪寇”。
字義分解
古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文學作品,例如: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比喻逃亡的罪犯或犯罪團夥。例如:“警方追捕多年逋寇,終将其繩之以法。”
相關擴展
與“逋寇”類似的詞彙有“流寇”“草寇”,均指未徹底剿滅的匪徒,但“逋寇”更強調其逃亡狀态。
《逋寇》是指躲避追捕的盜匪、強盜或叛匪等。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那些逃亡犯罪或避免被捕的人。
《逋寇》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辶和寇。其中,辶表示"走"的意思,寇則表示"盜匪"的意思,或是在古代泛指"敵國"。
根據拼音,逋的讀音是"bū",它包含了11個筆畫;寇的讀音是"kòu",它包含了11個筆畫。
《逋寇》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韓信傳》中,用來形容韓信逃亡時所遇到的一些盜賊。後來,這個詞也被廣泛用于描述其他逃亡犯罪份子。
在繁體中,逋寇的寫法相同,不會有任何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逋寇的表現形式可能會有些差異。例如在篆書時期(公元前770年-221年),逋的形狀更接近于"辟"的樣子,而寇則是寸字旁上方加一點的形狀。
1. 逋寇乘夜逃亡,始終未被警方捕獲。
2. 這個山區一直是逋寇的藏身之地。
相關的組詞有:逃亡、追捕、罪犯、躲藏等。
近義詞:盜賊、叛匪、強盜。
反義詞:警察、法律、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