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濟的意思、兼濟的詳細解釋
兼濟的解釋
謂使天下民衆、萬物鹹受惠益。《莊子·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導物。” 唐 韓愈 《争臣論》:“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五節:“ 白居易 有兼濟思想,凡不利民衆和國家的朝政,敢于犯顔直谏。”參見“ 兼善 ”。
詞語分解
- 兼的解釋 兼 ā 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兼旬(兩個十天)。兼程。兼并。 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隻一方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兼顧。兼職。兼任。兼課。 筆畫數:; 部首:丷; 筆順編號:
- 濟的解釋 濟 (濟) ì 渡,過河:同舟共濟。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濟世。救濟。赈濟。周濟。接濟。 補益:無濟于事。 濟 (濟) ǐ 〔濟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濟)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兼濟”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兼濟”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與倫理價值。其核心含義指同時救助、惠及多方或天下,強調個體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使他人或更廣泛群體受益。以下從語義、語源與應用角度詳析:
一、語義解析
- “兼”:本義為“同時涉及或具有多個方面”,引申為“一并”“廣泛覆蓋”。《說文解字》釋“兼”為“并也”,強調包容與并行的特性。
- “濟”:本義為“渡河”,引申為“救助”“幫助”“成就”。《爾雅·釋言》載:“濟,成也”,後廣泛用于表示對困難者的援助與成全。
- “兼濟”合成義:二字結合,指廣泛地救助、惠及衆人或天下,體現一種博施濟衆、利益共享的崇高理想。
二、經典語源與哲學内涵
“兼濟”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釋義:困頓時修養自身,顯達時惠澤天下。)
此句奠定了儒家“修身-濟世”的核心價值觀:
- 責任倫理:個體能力(“達”)與社會責任(“濟天下”)緊密關聯,能力越大,責任越重。
- 普世關懷:突破個人或小群體的局限,追求更廣泛的社會福祉。
- 動态平衡:與“獨善”形成互補,體現儒家進退有據的處世智慧。
三、文化引申與現代表達
- 政治理想:傳統士大夫将“兼濟天下”視為政治使命,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 公益精神:現代語境中,“兼濟”可對應社會責任(CSR)、慈善公益等概念,強調資源擁有者回饋社會。
- 共生理念:在生态哲學中,引申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萬物兼濟”的可持續發展觀。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第142頁,“兼濟”詞條釋義及《孟子》引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28頁,“兼”字釋義;第612頁,“濟”字釋義。
- 《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版,第304頁,“窮達”章句解析。
-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内聖外王”條目關聯闡釋。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權威辭書與經典注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兼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使天下民衆、萬物普遍受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兼濟”由“兼”(兼顧、全面)和“濟”(救助、惠及)組成,字面意為全面救助或普遍惠及。具體指通過個人能力或德行,廣泛造福社會與自然萬物。
二、出處與演變
- 《莊子·列禦寇》:最早提出“兼濟導物”,指超越狹隘認知,以宏闊精神引導萬物。
- 韓愈《争臣論》:強調“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将“兼濟”與儒家入世精神結合。
- 後世引用:如白居易的兼濟思想,主張通過谏言改善朝政,直接惠及民衆。
三、應用場景
- 個人層面:常與“達則兼濟天下”連用,表達成功者應承擔社會責任(如提到“全面幫助天下百姓”)。
- 文學藝術:書法、詩詞中形容剛柔并濟、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境界(例:“線條鋼柔兼濟”出自)。
四、相關概念對比
- 獨善其身:與“兼濟”相對,指不得志時修養自身,出自《孟子·盡心上》。
- 兼善天下:與“兼濟”近義,但更側重“使天下人都達到完善狀态”。
“兼濟”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己及人”“萬物一體”的價值觀,既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也適用于現代社會責任感的表達。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莊子》《韓愈文集》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壩趾膑腳逼水補空不能不超絕非凡茶水稱縣傳座疵诋寸輝存執大糞貸用丹墳丹溜大棗冬事鈍冥憤然撫惜溝淢呱打闆管他的佹誕黑家護視降順簡易師範極才階級節亮井陌金經就此凱樂口角遼豕白頭厘祀渌波緑劍真人眠覺面面相窺滅度弭伏木變石取節岨深蠕蠕捎漆折揚史家試铨說大人則藐之蘇步青特秀條榦停停當當微博五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