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節取其善。《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君取節焉可也。” 杜預 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言可取其善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取節漢語 快速查詢。
“取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取”與“節”的本義及引申義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本義:截取竹節
“取”意為“拿、獲得”,“節”指竹子的關節或分段處。故“取節”字面指截取竹子的某一節段。此義多見于古代文獻中對竹材的處理,如制作器具時選取特定竹節以保證強度與美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引申義:選取節制;秉持操守
“節”引申為“節制”“氣節”。此時“取節”強調主動選擇并堅守適度的行為規範或高尚的道德準則。例如: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現代用法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取節”的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言色彩較重的語境或特定領域: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總結
“取節”兼具具體與抽象雙重含義:
其核心始終圍繞“選擇”(取)與“約束/節點”(節)的辯證關系,體現了漢語中“物象”與“哲理”的緊密關聯。
“取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節取其善”,即在事物中選取有價值或可取的部分,忽略其不足。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引用《詩經》詩句,通過“葑菲之菜”(蕪菁與蘿蔔)的類比,強調以辯證眼光看待事物優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取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辯證取舍”的智慧,強調在複雜情境中保持理性判斷,具有哲學與實踐雙重意義。如需更深入解讀,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漢典等古籍注釋。
猵狹丙魏昌言無忌嘲罵赤星怆慮醋妒村市耽尚雕腳第四紀頓斃度脫梵方防夫風鑑封建把頭工廠功夫宮闼皇屋浣慰見小闇大燋戰九縣卷第芵茪闿門肯分孔約筐貢六料流離颠沛每日電訊報明酌墓刻難割難舍恰中要害慶命親密無間瑞霞聲訴沈結社錢世口庭帏圖存頽萎頽玉亡憀完小維艱微衷五大運動五節遐遯享禦嫺靜小宰羊諧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