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節的意思、取節的詳細解釋
取節的解釋
謂節取其善。《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6*體。’君取節焉可也。” 杜預 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惡,食之者,不以其惡而棄其善,言可取其善節。”
詞語分解
- 取的解釋 取 ǔ 拿:索取。取書。取款。竊取。 選擇:選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樣。 采用:采取。聽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緻:獲取。取經。取償。取悅。 消去:取消。取締。 與予去存棄舍送 筆畫數:; 部首:又;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節氣。節令。 紀念日或慶祝宴樂的日子:節日。 禮度:禮節。 音調高低緩急的限度:節奏。節拍。節律。 操守:節操。晚節。變節。高風亮節(高尚的品德和節操)。 省減,限制:節省。節制。開源節流。 略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取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取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節取其善”,即在事物中選取有價值或可取的部分,忽略其不足。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拼音:qǔ jié(注音:ㄑㄩˇ ㄐㄧㄝˊ)。
- 核心含義:指對事物進行篩選,保留其優點或可取之處。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作比喻,說明不應因根莖的瑕疵而舍棄整株植物的價值,應“取其善節”。
二、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引用《詩經》詩句,通過“葑菲之菜”(蕪菁與蘿蔔)的類比,強調以辯證眼光看待事物優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應用場景
- 古典語境:多用于勸谏或評價,如《左傳》中勸君主包容臣子的不足,關注其優點。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對信息、資源的選擇性吸收,例如“取節假日數據作分析”。
四、相關詞彙
五、總結
“取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辯證取舍”的智慧,強調在複雜情境中保持理性判斷,具有哲學與實踐雙重意義。如需更深入解讀,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漢典等古籍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取節
取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取(qu)和節(jie)。
取的部首是又,由“扌”和“力”組成,表示手拿力量。取的筆畫數為8畫。
節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有關。節的筆畫數為6畫。
取節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較繁瑣,由于時間的流變和整理,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寫法。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取的寫法為「犬去」,節的寫法為「艸斤」。
取節是繁體字的一種寫法,現代常用的簡化字為“取節”。
以下是取節在句子中的例句:
- 他很快取節植物,提高了種植産量。
- 她定期取節家中的花草,讓它們保持健康茂盛。
- 這個節日我們要取節,向家人和朋友表達我們的祝福。
以下是與取節相關的組詞:
- 取材:從某處或某物中獲取素材。
- 取勝:在競争或戰鬥中取得勝利。
- 取代:用新的事物或人員代替舊的。
以下是與取節近義詞:
- 采掘:采集和挖掘。
- 修剪:修整和剪短。
- 收獲:收取和獲得。
以下是與取節反義詞:
- 放任:不加控制或幹涉。
- 舍棄:主動放棄或抛棄。
- 隨意:任意或漫不經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