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波。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南唐 李璟 《攤破浣溪沙》詞之一:“回首渌波三 楚 暮,接天流。” 清 龔自珍 《同年生徐編修齋中夜集書卷尾》詩:“ 崑山 翰林召詞客,酒如渌波燈如雪。”
“渌波”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指清澈的水波,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色或寄托情感。以下是綜合解釋:
“渌波”意為清澈的水波,其中“渌”通“綠”,形容水色碧綠澄澈,“波”指水面的波紋。該詞多用于詩詞中,兼具視覺美感和情感隱喻。
“渌波”不僅是物理層面的清水波紋,更承載文人雅士對自然之美的細膩感知,以及借景抒情的傳統表達方式。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結合相關典籍或注釋文獻。
渌波(lù bō)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渌字的部首是水(氵),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3。
波字的部首也是水(氵),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
渌波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清楚,但在古代文獻中已有使用。
在繁體字中,渌波仍然保留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時候,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不過,渌波的基本構造和意義并沒有發生變化。
1. 湖面上的渌波蕩漾,美不勝收。
2. 他的心情如同渌波一般起伏不定。
渌波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各種詞語,如渌渌不平、波濤洶湧等。
渌波的近義詞包括波瀾、波動等,反義詞則可以是平靜、穩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