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济的意思、兼济的详细解释
兼济的解释
谓使天下民众、万物咸受惠益。《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导物。” 唐 韩愈 《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於闻用也……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 白居易 有兼济思想,凡不利民众和国家的朝政,敢于犯颜直谏。”参见“ 兼善 ”。
词语分解
- 兼的解释 兼 ā 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兼旬(两个十天)。兼程。兼并。 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兼顾。兼职。兼任。兼课。 笔画数:; 部首:丷; 笔顺编号:
- 济的解释 济 (濟) ì 渡,过河:同舟共济。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补益:无济于事。 济 (濟) ǐ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濟)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兼济”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兼济”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伦理价值。其核心含义指同时救助、惠及多方或天下,强调个体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他人或更广泛群体受益。以下从语义、语源与应用角度详析:
一、语义解析
- “兼”:本义为“同时涉及或具有多个方面”,引申为“一并”“广泛覆盖”。《说文解字》释“兼”为“并也”,强调包容与并行的特性。
- “济”:本义为“渡河”,引申为“救助”“帮助”“成就”。《尔雅·释言》载:“济,成也”,后广泛用于表示对困难者的援助与成全。
- “兼济”合成义:二字结合,指广泛地救助、惠及众人或天下,体现一种博施济众、利益共享的崇高理想。
二、经典语源与哲学内涵
“兼济”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顿时修养自身,显达时惠泽天下。)
此句奠定了儒家“修身-济世”的核心价值观:
- 责任伦理:个体能力(“达”)与社会责任(“济天下”)紧密关联,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 普世关怀:突破个人或小群体的局限,追求更广泛的社会福祉。
- 动态平衡:与“独善”形成互补,体现儒家进退有据的处世智慧。
三、文化引申与现代表达
- 政治理想:传统士大夫将“兼济天下”视为政治使命,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 公益精神:现代语境中,“兼济”可对应社会责任(CSR)、慈善公益等概念,强调资源拥有者回馈社会。
- 共生理念:在生态哲学中,引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万物兼济”的可持续发展观。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42页,“兼济”词条释义及《孟子》引例。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28页,“兼”字释义;第612页,“济”字释义。
-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版,第304页,“穷达”章句解析。
- 《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内圣外王”条目关联阐释。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权威辞书与经典注本,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兼济”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使天下民众、万物普遍受益”。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兼济”由“兼”(兼顾、全面)和“济”(救助、惠及)组成,字面意为全面救助或普遍惠及。具体指通过个人能力或德行,广泛造福社会与自然万物。
二、出处与演变
- 《庄子·列御寇》:最早提出“兼济导物”,指超越狭隘认知,以宏阔精神引导万物。
- 韩愈《争臣论》:强调“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将“兼济”与儒家入世精神结合。
- 后世引用:如白居易的兼济思想,主张通过谏言改善朝政,直接惠及民众。
三、应用场景
- 个人层面:常与“达则兼济天下”连用,表达成功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如提到“全面帮助天下百姓”)。
- 文学艺术:书法、诗词中形容刚柔并济、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境界(例:“线条钢柔兼济”出自)。
四、相关概念对比
- 独善其身:与“兼济”相对,指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出自《孟子·尽心上》。
- 兼善天下:与“兼济”近义,但更侧重“使天下人都达到完善状态”。
“兼济”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万物一体”的价值观,既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也适用于现代社会责任感的表达。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语境,可参考《庄子》《韩愈文集》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女謷丑傍观必审不至紧不追既往裁覆蚕头场磙彻膳叱骂粗笨搭链,搭链儿的的喀喀湖得理登山小鲁刁刺读赗恩奬方釳发煦锋鍉冯唐已老赶跑观衅伺隙谷梁黄吻混子呼鹰台角节枯凋澜清辽迥鳞翰龙烛路奠緑内障旅人门牡黾黾孳孳渺邈明肃皮子破阵期货交易却非阙景确苦驱疫孺童伤破上时水鸦儿束手无策素将天揖挑刀走戟晩漏诬洿郄地衅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