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然的意思、憤然的詳細解釋
憤然的解釋
[in anger] 憤怒的樣子
憤然離去
詳細解釋
(1).奮發貌。《淮南子·人間訓》:“ 孔子 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 宋 王禹偁 《鹽池八十韻》序:“天實惠我,使之補亡……遊覽之際,憤然成章。”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禦者矣。”
(2).氣憤貌。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 楊 劉 之學盛于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矣, 石介 憤然以為破碎聖人之道,著論排之甚力。” 明 李贽 《開國小叙》:“蓋自其託身 皇覺寺 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污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 沙汀 《淘金記》二五:“‘什麼叫面子哇?’******憤然作色地說,連自己也沒料到地變激昂了,‘我的面子早丢完了!’”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然的解釋 然 á 對,是:然否。不然。不以為然。 以為對,答應,信守:然納(以為對而采納)。然諾(許諾,信守諾言)。 這樣,如此:當然。然後。然則。 表示一種語氣(.表決定,猶焉,如“寡人願有言然”;.表比拟,
網絡擴展解釋
“憤然”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èn rá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憤怒的樣子。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因不滿或受刺激而表現出氣憤、發怒的神态或行為。
- 近義詞:憤怒、惱怒、忿然。
- 反義詞:欣然、平靜、淡然。
二、詞源與典故
- 古代文獻引用:
- 最早見于《淮南子·人間訓》:“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此處“憤然”意為因感慨而情緒激憤。
- 宋代韓淲《澗泉日記》提到石介因不滿學派風氣“憤然著論”,體現了對不公的強烈反應。
- 古今演變:古義中偶有“奮發”之意(如“憤然成章”),但現代多用于負面情緒表達。
三、用法與語境
- 常見搭配:
- 動詞:憤然離開/投訴/指責。
- 副詞:憤然地/憤然道。
- 適用場景:
- 描述因不公、受辱等引發的激烈情緒反應。
- 例:“商家欺詐行為遭曝光後,消費者憤然投訴”;“他憤然撕毀合同,轉身離去”。
四、相關辨析
- 與“忿然”區别:
“忿然”更側重“怨恨”,而“憤然”強調“憤怒”,情緒更外顯。
- 與“憤慨”區别:
“憤慨”程度更深,多用于重大事件;“憤然”更口語化,適用于日常場景。
五、跨文化視角
法語中可譯為“avec indignation”(義憤地)或“furieusement”(狂怒地),體現了情緒強度的差異。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憤然(fèn rán)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非常憤怒或激動。憤然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分(fēn),其筆畫數分别是4和4。憤然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二十四史朱子大全》。在繁體字中,憤然的寫法相同。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太大的差異。
以下是憤然的一些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憤然離去。
2. 在不公正的待遇面前,她憤然表示抗議。
3. 他憤然地拒絕了那個不合理的要求。
憤然的一些近義詞包括:憤怒、氣憤、激動等。反義詞可以是鎮靜、冷靜、平靜等。
組詞的話,可以有憤然不平、憤然大發、憤然怒吼等。
希望這些建議能滿足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