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物漆而又漆。《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 唐 顔師古 注:“今 關東 俗,器物一再著漆者謂之捎漆。”《史記·貨殖列傳》 唐 張守節 正義作“稍漆”。
“捎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āo qī,主要用于描述器物多次塗漆的工藝或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器物經過反複塗漆的過程,即“漆而又漆”。例如,唐代顔師古在注釋《漢書》時提到,關東(今河南、山東一帶)地區将器物多次上漆的習俗稱為“捎漆”。
曆史文獻依據
現代釋義與用法
現代語境中,“捎漆”屬于古語,多用于文獻或曆史研究,指代傳統漆器工藝中的多層塗漆技法,強調重複加工以增強器物耐久性或裝飾性。
該詞反映了古代手工技藝的術語,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具體語境。若需進一步探讨漆藝發展,可參考《漢書》《史記》相關注釋及漆器文化研究資料。
《捎漆》是一個廣東南粵方言詞彙,意思是“裝腔作勢”或者“做作”。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言談舉止過分誇張、虛情假意。
《捎漆》這個詞拆分後的部首是手部字,并且它共包含了11筆。
《捎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粵語的方言中,主要在廣東一帶流傳。它在當地民衆中被廣泛使用,用以形容某人的言行舉止不自然、做作。
《捎漆》的繁體字是“條漆”,它同時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發音。
古時候,《捎漆》的寫法稍有不同。它通常寫作“銷膩”,意思基本相同,形容某人言行做作、虛情假意。
他的舉止太捎漆了,完全不自然。
1. 捎帶:表示順便帶上别的東西。
2. 漆黑:形容顔色非常黑暗。
3. 捎話:代傳某人的話。
1. 寶傻:形容對某事過分認真或小題大做。
2. 裝腔作勢:指人故意擺出一副不真實的姿态。
3. 做作:形容言行矯揉造作。
自然、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