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枷與手械。帶于囚犯頸項、手腕的刑具。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枷棒》:“六月盛暑,去囚火、枷杻,決斷刑獄,放宥之也。” 宋 歐陽修 《論燕度勘滕宗諒事張皇大過劄子》:“傳聞 燕度 勘鞫 滕宗諒 事,枝蔓勾追,直得使盡 邠州 諸縣枷杻,所行栲掠,皆是無罪之人。”《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仙女笑道:‘汝欲脫離苦厄麼?’上前把手一指,那枷杻紛紛自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巧哉造化心,此罰勝枷杻。”
(2).謂帶枷、上手械。《舊唐書·懿宗紀》:“賊初劫 烏江縣 , 雍 (刺史 崔雍 )令步奏官二人探知, 雍 猶不信,二人并被枷杻。”
“枷杻”是古代刑具的合稱,具體解釋如下:
枷杻(讀音:jiā niǔ)指兩種刑具的組合:
枷杻(jiā zhuī)是一個漢字詞彙,指代過去用來監禁和束縛囚犯的一種刑具,也用來形容人被執迷不悟或堅持錯誤的意見而束縛自己。
枷杻的部首是木(mù),由8畫組成。
枷杻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籍中,拆解為林頭木和忌木,本義指用木條制成的監獄刑具。在繁體字中,枷杻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
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寫法,比如《廣韻》記載的寫法為“枷杺”(jiā chē),這些寫法往往是根據不同的方言和地區習慣演變而來。曆史上,漢字的書寫方式經過多次變革和規範化,才形成今天通用的寫法。
1. 他因犯罪被關進了牢房裡,腳上帶着枷杻。
2. 這個團隊成員的固執态度成為了他自己心靈的枷杻。
枷杻的常用組詞包括:枷刑、解枷、杻木、杻槌等。
近義詞:桎梏、枷鎖
反義詞: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