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惶惕的意思、惶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惶惕的解釋

惶恐戒懼。 唐 柳宗元 《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伏念 宗元 初授禦史之日,尚書與 杜司空 先賜臨顧,光耀裡閭,下情至今尚增惶惕。” 唐 黃滔 《答陳磻隱論詩書》:“乃惶惕銘戴之無窮,伏惟察而憐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惶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huáng tì,其核心含義是“惶恐戒懼”,即内心既感到恐懼又充滿警惕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使用場景


三、曆史出處與例句


四、近義詞與辨析


提示

該詞具有較強文言色彩,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曆史語境中。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惶惕

惶惕是指因為擔憂、恐懼、緊張而心神不安的情緒。它拆分為“忄”、“皇”兩個部首,共有11個筆畫。

惶惕一詞最早來源于《詩經·衛風·淇奧》:“黍稷之穗乃今我躬,我行其采乃今我戍。我懷惶懼,其慮怳怳。” 指的是在采集糧食時感到不安和擔憂的心情。

在繁體漢字中,惶惕的寫法為“悻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惶惕的字形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為“皇”和“忄”組合,表示心神不甯的狀态;後來的寫法移除了“皇”部,采用了“亡”部,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一些例如:“我聽到突然的聲音,感到惶惕不安。”

組詞:惶惶不安、恐懼惶惶、驚惶失措。

近義詞:憂心忡忡、惴惴不安、驚悸。

反義詞:安然無恙、泰然自若、坦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