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枷与手械。带于囚犯颈项、手腕的刑具。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枷棒》:“六月盛暑,去囚火、枷杻,决断刑狱,放宥之也。” 宋 欧阳修 《论燕度勘滕宗谅事张皇大过札子》:“传闻 燕度 勘鞫 滕宗谅 事,枝蔓勾追,直得使尽 邠州 诸县枷杻,所行栲掠,皆是无罪之人。”《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仙女笑道:‘汝欲脱离苦厄么?’上前把手一指,那枷杻纷纷自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巧哉造化心,此罚胜枷杻。”
(2).谓带枷、上手械。《旧唐书·懿宗纪》:“贼初劫 乌江县 , 雍 (刺史 崔雍 )令步奏官二人探知, 雍 犹不信,二人并被枷杻。”
枷杻是古代中国刑具的复合名称,由“枷”和“杻”两种器械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枷”指套于犯人颈部的木质刑具,形如方板,两侧有孔可固定;而“杻”则是束缚手足的械具,多用硬木制成,类似现代手铐脚镣,《唐律疏议》称其“以械手足而拘执也”。
该刑具组合始见于唐代法典,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五品以上官员犯罪可免枷杻,说明其具有身份区隔的司法功能。宋元时期发展为重刑标识,《宋刑统》规定死罪者必戴枷杻示众。明清时期沿用此制,《大清律例》详载不同罪刑对应枷杻尺寸,如强盗罪戴三十五斤重枷。
文学作品中常见其象征意义,《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描写武松受“一面七斤半铁叶团头枷”凸显司法压迫。现代汉语中“枷杻”已转化为束缚自由的隐喻,如钱钟书《围城》用“精神枷杻”形容封建礼教。
“枷杻”是古代刑具的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枷杻(读音:jiā niǔ)指两种刑具的组合:
白缚白马小儿白甚冰天雪窖伯世层壑陈结沉郁顿挫出点子垂文翠滑大开方便之门滴滴涕洞然遁世芳醁法无可贷蜂房蚁穴俸禄坟兆甘肴公玷犷敌耗耗黄霉天挥拂頮面器见物不见人机车节束径会既以浚照灭刺明据乞俭秋场衢宇沙鼎山亏一篑闪试沈心静气施琅诗颕十字路树檖弹性势能同福通目痛挠同亭退役拓地脱文韦褐杌凳污壑猃狁孝和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