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式城門以外的秘密出口。《墨子·備突》:“城百步一突門,突門各為窯竈。” 孫诒讓 間诂:“此城内所為以備敵者。”《後漢書·窦融傳》:“ 嚣 又引 公孫述 将,令守突門。”《資治通鑒·晉懷帝永嘉六年》:“今聞 疾陸眷 刻日攻北城,其大衆遠來,戰鬭連日,謂我孤弱,不敢出戰,意必懈惰,宜且勿出,示之以怯。鑿北城為突門二十餘道,俟其來至,列守未定,出其不意,直衝 末柸 帳,彼必震駭,不暇為計,破之必矣。” 胡三省 注:“《墨子·備突篇》曰:城,百步一突門。突門,用車兩輪,以木束之,塗其上,維置突門内。度門廣狹之,令人入門四尺中,置窐突。門旁為槖,充竈狀;又置艾。寇即入,下輪而塞之;鼓槖薰之也。 杜佑 曰:突門,鑿城内為闇門,多少臨事,令五六寸勿穿。或於中夜,於敵初來,營列未定,精騎從突門躍出,擊其無備,襲其不意。”
“突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古代城牆中正式城門以外的秘密出口,用于突襲或緊急防禦。該詞最早見于《墨子·備突》:
指突然出現的機會或成功途徑,屬于對原軍事用詞的比喻性延伸,但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為罕見。
注意:目前權威典籍(如《墨子》《資治通鑒》)及多數詞典均采用第一種解釋,建議優先參考軍事防禦含義。如需查看古籍原文,可訪問、5、7等來源。
《突門》是指在建築物或圍牆上建造的一個出入口或通道,通常用于緊急逃生或快速進入的目的。
《突門》的拆分部首是“穴”和“門”,分别表示窟穴和出入口。它的總筆畫為11劃。
《突門》一詞源自于漢語,最早出現于古代文獻。“突”表示出現、突出, 而“門”則表示入口。繁體字為「突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 《突門》的古代寫法為「突門」。
1. 消防員打開了緊急逃生通道上的《突門》,成功救出了被困的人們。
2. 地震發生時,大家都通過學校後面的《突門》安全撤離。
突出、突破、突擊、突然、敲門、門口、門禁
緊急出口、緊急通道、安全門
大門、正門、正式入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