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覺悟較晚。亦指覺悟較晚者。《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 《民權主義》第三講:“先知先覺者為發明家,後知後覺者為宣傳家,不知不覺者為實行家。”
(2).後來的知己。《呂氏春秋·恃君》:“ 豫讓 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 陳奇猷 集釋:“‘是’下當從《策》補‘為’字,否則文不成義……此文‘是為先知報後知’猶言為 智伯 報 襄子 耳。”
“後知”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層含義:
覺悟較晚的人
指對事物本質或道理領悟較遲的人,常與“先知”形成對比。
後來的知己
特指在特定事件後産生的理解者或共鳴者。
成語“後知後覺”(hòu zhī hòu jué)
強調事後才意識到問題或真相,如“考試失利後知後覺地發現複習漏洞”。
結構解析:由“後知”(事後知曉)與“後覺”(事後察覺)疊加強化,形成四字成語。
教育場景引用
常見于“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強調實踐後的認知提升。
可通過(查字典例句)、(經典文獻)等來源獲取更多例證。
《後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後才知道,後悔時已經為時太晚。
《後知》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口”,其中,“彳”部表示走路的意思,“口”部表示說話的意思。總共有8個筆畫。
《後知》這個成語源于古代中國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一個人因為過于輕信他人,錯失了一個重要機會。事後他深感後悔,懊悔自己沒有在事前多加思考。于是,人們用“後知”這個成語來形容事後才知道或後悔已經太晚的情況。
《後知》的繁體字是「後知」。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略有不同。《後知》的古時候寫法為「後知」。
他辭職後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後知後覺、悔過自新、悔過書、追悔莫及、事後聰明。
事後才知、事後諸葛亮。
謹慎、精明、察言觀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