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紀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謂之“五始”。《漢書·王褒傳》:“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 顔師古 注:“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是為五始。” 隋 牛弘 《請開獻書之路表》:“ 孔子 以大聖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宏《易》道。”《舊唐書·肅宗紀》:“《春秋》五始,義在體元,惟以紀年,更無潤色。”
(2).指物質構成的五種變化過程。 遼 希麟 《續一切經音義》卷五引《三五曆記》:“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也。氣象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也。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也。斯為五始也。”
“五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史書《春秋》的編纂體例,指紀事時開篇強調的五個要素:
這一概念在《漢書·王褒傳》等古籍中被多次提及,強調通過“五始”确立曆史書寫的正統性。
該解釋源自古代哲學對宇宙生成的描述,将物質演化分為五個階段:
此理論見于遼代《續一切經音義》引用的《三五曆記》,反映了古人對宇宙起源的哲學思考。
作為成語,“五始”可引申為事物的重要起點或關鍵起源,強調初始階段對整體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向,例如曆史典籍多指《春秋》體例,而哲學文獻則側重宇宙生成論。
《五始》指的是中國古代書法中的五個基本筆畫,也稱為“五種奏”。這五個基本筆畫是橫、豎、撇、捺和點。
《五始》的拆分部首是“一”字部首,筆畫數為5。
《五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由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張芝所創,他将中國古代書法的基本筆畫總結為五種,即橫、豎、撇、捺和點,命名為《五始》。
《五始》繁體字的寫法為「五始」。
古時候,《五始》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形狀有所不同。在古代,橫、豎、撇、捺和點的形狀可能略微不同于現代漢字書寫。
1. 《五始》是學習中國書法的基礎,每一個字都可以從這五個基本筆畫來構成。
2. 在書法創作中,掌握好《五始》的運用對于提升字體的美感非常重要。
組詞:始終、始終如一、起始、停止。
近義詞:五種、五筆、五種奏。
反義詞:九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