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桅桿 ”。亦作“ 桅杆 ”。船上挂帆的柱杆。 宋 蘇轼 《慈湖夾阻風》詩之一:“捍索桅竿立嘯空,篙師酣寝浪花中。” 清 吳偉業 《再觀打冰詞》:“桅竿旗動吹南風,舟子喜甚呼蒙衝。”《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一片斜陽,照得水面上亂流明滅,那船上桅桿影兒一根根橫在岸上。” 楊朔 《海市》:“不想過午忽然刮起一種陣風,浪頭卷起來比小山都高,急的漁民把桅杆橫綁在船上,壓着風浪。”
桅竿(也作“桅杆”)是船舶結構中用于懸挂船帆、旗幟或支撐其他設備的垂直柱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桅竿是船上挂帆的核心構件,通常為木質長竿或金屬柱,從船體垂直豎起。它不僅支撐船帆,還用于懸挂信號旗、安裝天線或觀測台()。
結構與用途
詞源與演變
“桅”字專指船上的杆狀結構,而“竿”強調其長圓柱形态。曆史上“桅竿”與“桅杆”通用,但現代更常用“桅杆”,尤其在描述金屬材質時()。
文學與曆史引用
清代吳偉業《再觀打冰詞》等作品均提及桅竿,反映其在古代航海中的重要性()。
同義詞對比
總結來看,桅竿是船舶發展史中兼具功能性與象征意義的核心部件,其形态和用途隨技術演進不斷擴展。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用法或現代船舶設計,可參考上述來源。
桅竿是指船、艦上用來立起帆的支柱,也可泛指船上的豎直杆狀物。此外,桅竿還可以引申為象征船舶、航海及航行的意象。
桅(亠木)的五畫+竿(⺮)的六畫=桅竿的總筆畫為十一畫。
桅竿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桅字指船上的帆杆,源于古代漁民用竹竿豎立帆布以形成帆船的圖像。竿字指的是杆子,它的原始形狀是像魚的骨頭,從而與船舶連接形成桅竿。
在繁體字中,桅竿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桅竿」,沒有特殊變化。
古代漢字中的「桅竿」,桅字在古代寫作「楲」,字形中間部分是一個木字旁,上面有兩點代表竹子的外觀,下面有橫線表示杆子。竿字在古代寫作「⺮」,形狀是一個竹子的樣子。
1. 船上的桅竿隨着海風搖曳。
2. 桅竿上的帆布展開,船隻逐漸加速。
1. 桅杆:指桅竿的杆狀部分。
2. 桅帆:指船隻上懸挂的航行帆。
3. 帆桅:指船舶上的帆和桅竿。
崗杆、旗杆、旗竿
名稱、籤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