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槳。謂駕船。 宋 範成大 《龍門峽》詩:“不辭擊棹更深入,萬一龍驚雷破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汪士秀》:“父子聚喜,中夜擊棹而去。”
擊櫂:打槳。《漢書·嚴助傳》:“會天暑多雨,樓舩卒水居擊櫂,未戰而疾死者過半。” 漢 王粲 《為荀彧與孫權檄》:“今皆擊櫂若飛,回柁若環。”
“擊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原指打槳、劃船的動作,即通過敲擊船槳(棹)來驅動船隻行進。例如宋代範成大《龍門峽》中“不辭擊棹更深入”,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中夜擊棹而去”均描述駕船場景。
二、引申意義
在部分語境中,“擊棹”被引申為堅定決心、勇往直前的象征,比喻面對困難時毫不動搖的态度。這一用法多見于文學或勵志場景中。
三、曆史文獻例證
四、使用場景
總結
“擊棹”既有具體的劃船動作含義,也可通過文學化表達傳遞抽象的決心與毅力。其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聊齋志異》等文獻原文。
《擊棹》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用力劃動船槳。當船在水中行駛時,船夫們需要用力劃動船槳,使船前進或改變航向。這個詞語常用來描述劃船的動作。
《擊棹》的拆分部首是“羽”(擊)和“木”(棹)。部首“擊”表示其他字與這個字的意思有關,而部首“木”表示與這個字的形狀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擊棹》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莊子·天窮》一文中。這個詞語在古代常用來形容劃船的動作,以及在航海和捕魚等活動中使用槳進行推動。
《擊棹》的繁體寫法為「擊棹」,保留了原詞的大緻意思和形狀。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較早的漢字寫法中,“擊”字在上方會有一個小方塊,表示打擊的意思,而“棹”字則是由一個“木”字和一個小方塊組成,表示槳的形狀。
1. 漁民們在黎明時分紛紛劃着船槳《擊棹》出海,開始了一天的捕撈活動。
2. 他熟練地《擊棹》,使船在湖面上平穩地前進。
擊船、棹船、擊漿、搖槳、劃船
搖槳、劃船、撥船、舐槳
靜止、停船、停槳、懸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