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姧盗”。亦作“奸盗”。1.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汉书·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贫,而 山阳 好为姦盗。” 汉 王充 《论衡·幸偶》:“或姧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 戚 本《石头记》第七三回总评:“一篇姦盗邪淫文字,反以《四子书》、《五经》、《公羊》、《穀梁》、 秦 汉 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彼何心哉!”
(2).奸人盗贼。《后汉书·韩棱传》:“ 棱 发擿姦盗,郡中震慄。”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南望 春申 ,东瞻 孟尝 ,袤界 薛邑 ,境边 山阳 ,逆旅行舍,姦盗所藏。”《南史·王准之传》:“威惠兼举,姦盗屏跡,富商野次。”《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
“奸盗”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奸”和“盗”二字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为非作歹、劫盗财物
指通过欺诈、偷盗等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或实施恶行。例如《汉书·地理志下》提到“山阳好为姦盗”,即描述当地盛行此类行为。
奸人盗贼
泛指邪恶之人和盗匪,如《后汉书·韩棱传》中“棱发擿姦盗,郡中震慄”,意为惩治奸盗使地方安定。
异体写法
亦作“姧盗”或“奸盗”,属同义词异形。
奸(jiān)
本义为阴险狡诈,引申为背叛国家或道德败坏的行为,如“奸细”“奸淫”。
盗(dào)
原指偷窃(《说文解字》:“私利物也”),后扩展为劫掠,如“盗器为奸”。
文献记载
《论衡·幸偶》以“姧盗大辟”描述严重罪行,强调作恶者可能逃脱惩罚;《警世通言》用“奸盗之流”指代行为不端之人。
俗语关联
成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中,“奸”指奸诈之人,“盗”指偷盗者,进一步体现该词对恶行的概括。
“奸盗”多用于古文或正式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可通过“奸诈”“盗窃”等词理解其内涵。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汉典()等工具书。
《奸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具有奸诈狡猾、行为卑劣、道德败坏的人,常常指那些从事盗窃、欺骗、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
《奸盗》的部首是女,女字的意思是女性;笔画是5画。
《奸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构成这个词的汉字在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意义。
《奸盗》的繁体字为「奸盜」。
在古时候,奸字的写法是「姧」,盗字的写法是「盜」。
1. 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奸盗,大家要小心财物安全。
2. 他利用职务之便成为了一名奸盗。
奸险、奸狡、奸滑、奸计、盗贼、盗窃、盗取
恶棍、歹徒、小偷、骗子
正直、正派、诚实、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