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奉獻酒食等以示犒勞。《漢書·高帝紀上》:“ 秦 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
(2).奉獻供品祭祀。 宋 蘇轼 《趙清獻公神道碑》:“墳廟堙圮……公奏因其所在,歲度僧、道士各一人,收其田租為歲時獻享營繕之費。”《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二年》:“既改制金石,則絲、竹、匏、土、革、木亦當更治,以備獻享。”
獻享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在祭祀或宴飨時進獻酒食,表達對神靈、祖先或賓客的敬意與供奉。該詞由“獻”(進奉)與“享”(鬼神享用祭品或宴飲)複合而成,常見于古代禮儀文獻。以下是具體解析:
指在宗廟祭祀時向神靈、祖先進獻酒食祭品,以示崇敬。
例證:
《史記·封禅書》載:“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而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獻享焉。”
此處“獻享”即指帝王巡祭時向神靈進獻祭品。
延伸指向賓客敬獻酒食,表隆重款待之意。
例證:
《禮記·月令》有“(季冬之月)命宰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飨”,鄭玄注:“飨,獻享也。”
注文明示“獻享”涵蓋祭祀與宴賓雙重場景。
二字連用強化“敬奉”儀式性,屬同義複合詞。
現代漢語中“獻享”已罕見,多見于古籍研究或仿古語境,如:“傳統禮制中,獻享是溝通人神的重要儀式。”
權威參考來源:
“獻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獻享”由“獻”和“享”組成,字面意為“獻出并分享”。其中:
現代用法
強調個人主動貢獻資源(如時間、知識等)并與他人共享。例如:“他願意獻享自己的時間和知識,幫助需要的人”。
古代用法
該詞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奉獻”與“共享”的雙重價值觀,既可用于日常互助場景,也承載傳統禮儀意義。
屬于動賓結構成語,動詞“獻”與動詞“享”結合,強化了行為的目的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蘇轼文集》等文獻。
阿英白平鮑謝邊韶笥鼈裙采旒騁馳愁墊從茲攧竹雕年坊間凡念負繩鋼刀高頭缟衣白冠宮錦紅管響姑置勿論好事紅衣大将浣雪賤室颉篆機簧靖節征士精耀酒仙九殒局背連乹烈光屢變星霜蒙子明玑缪錯鬧掃髻拍肩平劍淺聞潛修輕輕瞥瞥泣竹确苦雙曜水筆送窮節天緒挺而走險痛愛銅駝草莽讬慕托情武闱宵宿西邊攜解犀管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