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諱辟 ”。隱匿回避。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故詭 晉文 得志之實,以代諱避緻王也。”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諸所諱辟,璧假 許 田之類是也。”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辨史》:“ 漢文帝 紀年有 後元 , 景帝 有 中元 ,有 後元 。 葛勝仲 曰:‘謂之後,則疑若有極,乃不諱避,何耶?’”
“諱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諱避”指因某種顧忌或不願面對的原因,刻意回避或隱匿某事物或人物。該詞由“諱”(因忌諱而避免)和“避”(躲避)組成,強調主觀上的回避态度,常與不愉快的經曆或敏感話題相關。
回避與隱匿
根據文獻記載,“諱避”在古漢語中可寫作“諱辟”,多用于描述對敏感事件、人物或話題的刻意隱匿。例如《春秋繁露》提到“詭其實以有避”,即通過隱晦表達來回避真相。
使用場景
與“避諱”的區别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春秋繁露》《日損齋筆記》等文獻。
諱避(huì bì)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避免提及、談論某些事物或話題。它由“讠”和“逆”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4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常常忌諱或避諱一些特定的事情,例如避諱談論死亡或災難。所以,“諱避”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避免提及這些被視為忌諱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諱避”這個詞的寫法是“諱避”。雖然寫法不同,但是兩者的發音和意義是一緻的。
在古時候的漢字中,寫“諱避”這個詞時可能會稍有不同。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不太規範,有些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不過,對于“諱避”這個詞來說,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諱避”這個詞:
1. 父母常常諱避談論他們的年齡。
2. 這個問題太敏感,我們最好諱避它。
3. 他對自己的過去有着諱避的态度,很少談及。
在組詞方面,可以根據需要構造出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
1. 諱避話題
2. 諱避忌諱
3. 諱避觸犯
而與“諱避”有相似或近義的詞彙有:
1. 回避
2. 規避
3. 避免
相反地,與“諱避”意思相反的詞彙是:
1. 提及
2. 談論
3. 揭示
總結而言,“諱避”這個詞表示避免提及或談論某些事物,談到它的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
【别人正在浏覽】